【生死自在】《佛說阿彌陀經》的現代解讀與釋疑 (十)

慧開法師 |2013.09.08
3994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結語: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最後釋迦牟尼佛特別說明,在此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宣說這一部《阿彌陀經》,對於世間的眾生來說,其實是很難信受的法門,經文如下: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最後這段經文主要是說,對於釋迦牟尼佛在此五濁惡世,宣說《阿彌陀經》這一部難信之法,是非常不容易的,十方諸佛都非常讚歎。我也要再強調一下,就是因為此一「往生淨土之法門」殊勝難信,而釋迦牟尼佛卻苦口婆心不請自說,所以十方諸佛讚嘆不已。

「五濁惡世」的警惕

經文中所說的「五濁惡世」,就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濁」就是「汙染、混濁」的意思,而「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是指芸芸眾生所處的五種汙染的狀態與混濁的處境。

「劫濁」原本的涵義是指:娑婆世界現在正處於「減劫」,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人壽的天年漸減,未來將會經歷「饑饉災」、「疾疫災」、「刀兵災」等「小三災」。我們環視當今全世界各地,風不調、雨不順、國不泰、民不安、水火肆虐、疾疫頻傳、戰爭威脅、流血衝突、色情、毒品、暴力氾濫等等天災人禍不斷,具體反映了「劫濁」的景象。

「見濁」是指眾生的思想與見解汙染,我們檢視當今的社會,不難發現:謬見瀰漫,邪說橫行,價值混淆,意義喪失,是非顛倒,善惡不分,而且像病毒一樣蔓延傳染。「煩惱濁」是指眾生貪欲熾盛,煩惱深重,鬥爭不斷,心神惱亂。「眾生濁」是指眾生的素質下降,行為偏頗,造惡積極,行善消極,君子道消,小人道長。「命濁」是指眾生壽命短促,而且老年時往往久病纏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難得善終。

有人可能會認為,釋迦牟尼佛這麼說,會不會太悲觀、消極、厭世了些?不,一點都不!這可是釋迦牟尼佛出於「實觀、積極,與入世」的苦口婆心之言。大家只要想一想,為什麼現代整個世界的幸福指數不斷下降,痛苦指數持續上升,即可思過半矣!

回顧從二十世紀以來,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中東戰爭、兩伊戰爭、阿富汗戰爭、九一一恐怖暴力攻擊、波斯灣戰爭、美國校園槍擊濫殺、全世界毒品氾濫、大地震、南亞及日本海嘯、日本核能電廠爆炸、多氯聯苯、三聚氰氨、毒奶粉、塑化劑、口蹄疫、禽流感、狂牛症、SARS、狂犬病、從H1N1到H5N9等等天災、人禍及疫情,這些都是五濁惡世的真實寫照啊!

「五濁惡世」的最大問題,還不在於其現況,而在於其強大的汙染性,以及不斷惡性循環的狀態,然而究其根源,其實就是眾生的「貪、瞋、痴」無明煩惱。佛陀特別點出「五濁惡世」的問題,是對眾生的警惕。對於絕大多數芸芸眾生而言,要想在「五濁惡世」中斷除煩惱、證得菩提,乃至廣度有情,如果自身沒有足夠的智慧定力及福德因緣的話,就猶如俗諺所云:「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就是因為眾生面對如此處境而力有未逮,所以我佛慈悲,苦口婆心地勸導我們發願往生彌陀淨土,目的就是鼓勵大家,先發願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進修道業、斷惑證真,等到菩提成就、修道圓滿之後,再乘願回入娑婆世界或他方世界,屆時是「金身菩薩過江」,才能真正普度眾生。(全文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