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五歲的非洲猩猩伊諾。圖/楊祖愛提供
亞伯是第一隻飛上天的猴子(Albert),牠比前篇介紹的貝克小姐早了將近十年,牠是一隻勇敢的獼猴,在1948年搭乘美國的V2火箭升空到離地球63公里的高空。
那時是人類探測太空的最早期,V2火箭才被使用了不久,人類對火箭和太空有太多的謎團需要解答。
亞伯用牠的生命替我們回答了第一個謎題:火箭飛行衝擊力太大,一定要加強防震防熱,否則生命無法承受。
過了一年,美國陸續送了四隻猴子上天,都取名亞伯。亞伯二號飛得更高,照國際規定,離地球100公里算進入太空,亞伯二號飛至134公里,是第一隻真正進入太空的猴子,不過在回程時,因降落傘故障,可惜沒能生還。其後的亞伯三、四、五號也都沒能生還。不過牠們在飛行中留下的身體反應紀錄,啟發了我們改進太空船的設計。
第六隻太空猴,Yorick在1951年4月18日,和11隻老鼠一同飛到了離地70公里的高空,牠是第一隻生還的英雄,降落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可惜在落地二小時後,救援隊來到之前,已被沙漠太陽熱死了。一個月後,柏翠西和麥克,二隻長尾獼猴,以時速三千多公里,飛高26公里後成功返回,雖然沒有進入太空,但是從火箭艙裡的錄影帶中可觀察到牠們在升降中的反應,是寶貴的改善設計參考資料。
1958年底,Gordo勇敢的完成了土星13號飛行,不幸回返墜海時,漂浮系統故障而溺海。
此後火箭裡搭載生物的設備逐漸改進,半年後,幸運的貝克小姐和愛珀成功執行任務,前篇介紹過了。
隨後美國水星號系列載人的太空船製造出來了,1959年首先讓獼猴山姆小哥飛了一趟,測試太空人將來要用的座椅和安全帶,他平安返回地球,還頑皮的逗弄同名的女獼猴同學山姆小姐。一個半月後山姆小姐上陣,測試緊急逃生設備,她也圓滿完成任務,歡歡喜喜返回地球。
此後的任務越來越複雜,不光是坐著當一名乘客忍受飛行的震動而已,因此開始採用猩猩,因為猩猩的智慧比猴子高。
猩猩上陣,訓練牠們接受指令,看到藍燈閃了,五秒鐘內要拉動一根桿子,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太空人能否在飛行全程中仍然正常操作機器。這項高難度任務,由40隻猩猩中,選中了三歲靈巧的小漢(Ham)。小漢在1961年1月的太空之旅雖然吃盡了苦頭,卻也圓滿達成任務,下篇為讀者介紹。
小漢之後,是五歲的非洲猩猩伊諾(Enos)。伊諾的訓練更難了,不僅要會拉桿,還要會辨識色彩和形狀。要把一隻猩猩訓練到具備這些能力,當然不是易事,他一共受訓1263小時。伊諾的脾氣不好,不喜歡讓人抱,但是他的反應很快,在土星五號起飛前三天,才被選定執行這趟任務,1961年11月29日起飛。飛行途中,測試他反應的機器出了毛病,他還是正確機警的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一點也不慌亂。土星五號繞行地球第一圈,只花了88.5分鐘,繞完二圈後凱旋歸來。
當牠走出艙來時,高興得蹦蹦跳跳,還主動的找人握手。不幸一年後,牠得了痢疾,離世而去。
由於伊諾的成功示範,格林(John Glenn)隨後安心的於1962年二月成功飛行,是美國第一位進入地球軌道的太空人。這一支太空猴隊,不僅有健康的身體,還有應變的機智,牠們的努力,給太空人的成功飛行鋪了路,我們向這一支太空猴隊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