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二○一三國際書展」自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二日止,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盛大舉行,並推出百大精選好書等九項閱讀活動。本活動特別策畫「影響我的一本書」活動,邀請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分享閱讀的感動與收穫,系列文章將陸續在本報刊登,以饗讀者。
可以讀一輩子的書並不多。有些書適合某個年齡讀,有些書隨著時代遷移而過時,而《紅樓夢》卻是絕對可以讀一輩子的書。
我在國一開始讀《紅樓夢》;數學課上,把書攤在大腿上偷偷讀著,校長從窗外經過看見了,走進教室跟老師說:「請陳怡蓁同學跟我到校長室來。」夜路走多了總會……唉!我羞愧地站起來,校長又說:「拿著妳手上的書跟我來。」我在眾目睽睽之下,如罪犯一般地被帶走了。校長把門一關,「書給我!」我乖乖就範,心裡直祈禱「別沒收啊!」我可是存了許久的零用金才買下整套的書。
「《紅樓夢》妳看到哪兒了?」校長的口氣開始緩和,「晴雯剪了指甲送寶玉,快不行了。」我正沉浸在那深情悲哀的情境中。「來,妳坐下,」校長打開燈,「在這裡慢慢讀。」接著竟然泡了一壺茶,坐下來跟我聊起十二金釵來:「妳最喜歡誰呢?妳覺得自己像誰呢?」我們聊到下課,校長放我出來,臨走叮囑:「可別告訴同學!」
我受到鼓勵,更加愛讀《紅樓夢》。那時只為情節著迷,追著寶玉、黛玉與寶釵的愛情故事打轉,十分投入,經常讀得眼眶發紅,都只為懵懵懂懂,搞不清楚的男歡女愛。
女大十八 夢縈紅樓
高中在台北讀書,暑假作業竟然必須交日記。我想哪有人把私密日記當作功課交的呢?乾脆每天抄一小段《紅樓夢》的故事,然後大發議論一番。那時除了三角戀愛之外,比較能讀到其他人物的精彩處了。我開始在周圍親友中尋找紅樓人物的投射。爺爺像賈政般威嚴不可冒犯,奶奶倒像賈母般寵愛孫兒孫女不遺餘力。媽媽是才華出眾,識大體,得人緣的寶釵,哥哥溫柔體貼倒有幾分寶玉的影子,妹妹應該就是體弱多病的林黛玉吧!至於我自己,最喜歡史湘雲,開朗豪爽,不拘小節,快快樂樂!
從所有紅樓人物中,我開始領悟許多人情世故,尤其對於生長在大家庭中的我,恰可拿來在現實生活中印證。
大學上了中文系,紅學是顯學。原來有那麼多考證功夫,各說各話,熱鬧極了。我開始學著追究一些細節,想要把故事與歷史產生連結。似乎要這樣才有一點兒學術味道,一點兒與一般大眾不同的閱讀。不過最喜歡的還是反覆回味,尤其愛上張愛玲、白先勇等等承襲紅樓傳統的作家。
大學畢業赴美留學,行囊中最重的就是書,當然也包括那一套翻爛了的《紅樓夢》。啃英文,啃漢堡,累了煩了,就捧著《紅樓夢》細細嚼,回到年少的夢裡尋找安慰。在冰天雪地的異國讀《紅樓夢》,除了愛情與人情世故,又開始對書中的無常有了一點點體會。
走過世間 重回紅樓
後來在海外創業,簡直成了空中飛人,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天天啃的都是網路資訊,企業管理一類的書籍,寶玉、黛玉、寶釵、湘雲都鎖起來。腦袋是飽漲的,心靈是空虛的。也許有點像與寶釵成婚之後,失心瘋的寶玉,找不到自己,找不回靈性。
偶而得到蔣勳老師講述八十回《紅樓夢》的錄音帶,如獲至寶,帶著到處飛行到處聽。蔣老師講述《紅樓夢》有極獨到之處。他不愛紅學考證,直接帶領進入文本,一回又一回,細述精華處,不只聽到故事,看到人物,賞析詩詞,也剖析寫作技巧。我終於從純粹感性地讀,進階到帶點理性,帶點距離地讀,能夠把自己從情節當中抽離,看到書中的哲學省思了。
此時經歷創業的每一個階段,走過五湖四海,交往過三教九流,再讀紅樓又自不同,我開始看到所謂負面人物的可憐之處,對薛蟠、秦鍾、趙姨娘甚至賈瑞都有了同情,對王熙鳳也有了瞭解,她不是有如現代女主管嗎?八面玲瓏,處心積慮,怕也是管理偌大家業之必須?過去很討厭妙玉的做作,逐漸卻也欣賞起她的冰清玉潔,孤芳自賞。還有那些不大受到重視的人物,比如李紈,著墨雖不多卻是不可缺少的甘泉。
《紅樓夢》就是這樣神奇的書,讓人從少年讀到中老年,每個階段都可印證不同的人生, 有不同的體悟與收穫。不讀《紅樓夢》,恐怕會有一點遺憾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