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均年降雨量約為2500公釐,比全世界平均降雨量多出近3倍之多,好像很多是吧!可惜,其中百分之八十六不是蒸發、滲入地下,要不就是流向大海,只有百分之十四才為人們所利用。百分之十四夠用嗎?由於台灣人口數量多,土地面積小,導致台灣成為世界第十八大缺水國家,我們每人每年平均分配的雨水量,僅僅約為世界平均值的十分之一,甚至比沙烏地阿拉伯還少。
照理說,缺水的國家應該珍惜水資源,但是讀者有感覺到我們的生活習慣對水有特別錙銖必較嗎?大家用水可灑脫了,洗個碗、洗個車幾乎是一開龍頭爽快到底,看著水嘩啦嘩啦的流著,眉頭都不會皺一下,為什麼會這樣呢?當然是因為水價太便宜了,台灣每戶每年平均水費不到三千元,全年每戶自來水用水所花費的錢,大約只占了每戶平均所得的百分之零點二,也就是說,每賺一百元當中只有兩毛錢是花在自來水費上。
水價太便宜了有什麼壞處呢?首先,水資源肯定不會被珍惜而爽快浪費,其次,水公司賠本,導致自來水系統難以改善,管線老舊漏洞百出,水資源再次被浪費,而且水質也難以提升,再者,工業用水大戶用的水越多,享受政府補貼的水費越多,政府花錢補貼水價、花錢改善水資源,最受惠的是用水大戶,小老百姓反而吃了大虧。
台灣地形陡峭、地質容易破碎,加上年降水量大,降水強度強,導致河川含沙量大,因此西部平原大多都是河川泥沙逐漸沖刷出來的。坡陡流急讓降水停留在陸地上的時間太短,這對水資源的應用非常不利,那麼想當然爾地就蓋了一堆水庫、水壩來延長水資源停留在陸上的時間,這一堆的庫、壩、堰總數量合計有一百一十座, 平均下來,大約是一個新北市烏來區般的面積(三百二十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庫、壩、堰。如此這般的狂蓋庫、壩、堰,為的就是水和水所引發的問題。不過,任何事情都是有代價的,庫、壩、堰把砂石給攔阻了下來,河口的泥沙沖積量減少,河口附近的海岸線就會向後退縮。庫、壩、堰把水給擋下來,往下游方向的河川水位必然下降,導致鄰近地區的地下水面也會跟著下降,當然也包括了河口,於是河口附近的土壤鹽化情形日益加劇。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曾文溪口擁有大量上游沖刷下來的營養鹽,形成豐富的生態體系,吸引無數的侯鳥到此覓食,為了護衛美麗資源,也因此成立了黑面琵鷺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台江國家公園。不過,近三十年來,曾文溪河口北岸最大後退幅度達到九百多公尺,原因出在人類在曾文溪上游猛蓋庫、壩、堰有關。那該怎麼辦呢?節約用水減少對水庫供水需求是一個辦法,但是在水費低廉的狀況下,只能流於道德宣導,實際效用不大。將水的供應分類也是個對策,畢竟拿來喝的水、洗衣服的水和沖馬桶的水是不一樣的,洗滌完的水可以回收沖馬桶,這樣就省水多了。真正最有效的方法,恐怕也是大家最不愛聽的方法,那就是漲水費,別急著生氣,以價制量真的是省水硬道理,沒有價格制約的省水道德呼喚都是蒼白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