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鹹海的縮小,漁民只能無奈看著一艘艘漁船擱淺在乾涸海床上。圖/法新社
消逝的湖泊中,最國際知名的當屬曾經是世界第四大鹹水湖的鹹海,在上個世紀六零年代時期,當時的蘇聯政府為了提高棉花和稻米的產量,將注入鹹海的阿姆河和錫爾河兩條河川加以修建水圳,擴大兩條河川灌溉到農田的用水量,效果非常好,烏茲別克迅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國之一。同樣的,從大自然取得的,是必須付出代價的,這一次的代價顯然超過了預期。隨著鹹海水位從平均水深五十三公尺降到平均水深二十公尺,有些湖岸退到離原有岸邊一百多公里之遠,裸露湖床的鹽分和鹽度日益升高的湖水,殺死了湖邊眾多的野生動物。湖區的氣候也跟著改變,冬天變得更酷寒,夏天變得更炎熱,而降水量則變得更少。
強風捲起了含鹽分甚高的沙塵,使周遭數百里範圍的牧草產量下降,畜牧業遭受嚴重打擊,鹹海的萎縮已經被稱為這個星球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之一。已經實施的救援計畫,為世界銀行貸款資助哈薩克政府在2005年完成十三公里的長堤來拯救北鹹海,現在北鹹海的水位已經上升到四十二公尺,湖水表面積的增加則更為顯著。非洲的查德湖更是極端的萎縮,已經萎縮到原有最大湖面的百分之五!也就是從一個大約台灣本島面積百分之七十大小的湖面,變成雲林縣般大小。湖面萎縮原因主要是查德湖周圍地區過度放牧、農業不合理開發、上游大修水庫以及灌溉用水效率低下。湖面萎縮導致一系列嚴重的環境災難,首先是當地魚類滅絕,周遭乾旱程度愈演愈烈,降水週期改變,農業收成和漁業產出持續減少,湖區大約有兩千萬人面臨飢荒威脅。走在查德湖北邊的尼日境內(北邊最先乾涸),看到的會是普遍性的絕望氣氛,空氣中塵土飛揚,無情乾熱的強風吹在乾萎的植物上,居民難以接受多年前的一片綠意、一片汪洋,而今竟然變成一片起伏的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