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美商凱雷集團計畫收購封裝測試大廠日月光半導體激勵,市場預期可望掀起國際私募基金來台併購其他廠商熱潮,台股本周一開盤後開高走高,盤中指數一度衝破七千五百點大關,創下六年來最高點,成交量和外資買超雙雙放大;單是今年以來,外資買超金額即已超過新台幣四千六百億元,累計六年多來買超台股金額更達二點五兆元。截至上周五為止,外資持有台股市值到已達六點一七兆元,占台股比重達到百分之三十三點七九,持股超過五成的上市公司已有十九家之多。
相對台灣本土資金不斷外流,外資用實際買超台股的行動來「愛台灣」,得到甚麼對待呢?凱雷併購日月光消息傳出後,金管會建議,外資收購高科技公司股權百分之十五以上,應比照收購銀行須經主管機關同意;經濟部對凱雷收購日月光案態度也由「樂見其成」,轉為「須注意對資本市場中長期影響」;加上行政院的關切以及投機性買盤搶購日月光股票,使凱雷面臨政治管制和成本激增雙重壓力的嚴峻挑戰。其他有意來台跨國併購的外資豈敢再越雷池,想走的台商更是跑得飛快。眼看多贏可能轉為多輸,令人浩嘆!
日月光併購案,本是喜事一樁,低迷的台股「漲」聲雷動就是最佳證明,卻因傳出該公司可能在台灣下市、轉往香港上市,外界解讀是企業規避政府兩岸經貿禁令的「另類出走」,一旦成真,台股市值將縮水二千多億元。種種顧慮,讓行政部門不敢掉以輕心,立法部門也高度關心。
杯弓蛇影下,金管官員儘管聲稱不怕導致國內資本市場崩盤,並強調三年內吸引二百五十家公司在台上市櫃的預定目標並無改變;行政院聲明日月光被併購對國內相關產業發展並無負面影響,但表示政府會檢討兩岸因素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從政策面、務實面作深入檢討和必要調整。」
現行對大陸投資上限的規定,是根據經濟部「在大陸地區從事投資或技術合作審查原則」行政命令辦理。個人及中小企業上限是八千萬元,實收資本額超過八千萬元的企業,五十億以下的投資上限是百分之四十,五十億到一百億的部分適用百分之三十,超過百億的部分適用百分之二十。而且政策決定權在陸委會,辦法卻由經濟部頒行,碰到爭議,兩個部會就互踢皮球。將規範提升至法律位階,明訂在母法「兩岸關係條例」中,的確可以減少爭議,卻不是治本之道。
許多台商早已繞道第三地投資大陸,甚至乾脆「連根拔起」,「乖乖牌」反而坐視商機流失。台積電苦守台灣,眼看大陸中芯「一暝大一寸」成為潛在對手,殷鑒不遠。日月光在「後有追兵」的壓力下,為保住全球封測一哥地位,透過併購整合或尋求更具彈性的營運空間,政府若為阻擋其西進而設新限,可能兩敗俱傷,不如積極了解其需求,徹底檢討改善台灣投資環境。
大陸沿海地區的勞力、土地優勢已逐漸流失,環保和勞工保護要求轉苛,台商已面臨轉型或轉進的抉擇。假如台灣能夠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和廠房土地,並讓外勞與基本工資脫鉤,鮭魚返鄉絕對不是夢。日月發光,台商有路好走。只要抓住「線頭」,風箏放再高,也不怕飛走,這才是「根留台灣」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