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寄望鴻海家族振興台灣影視業

 |2006.11.29
580觀看次
字級

消沈已久的台灣電影業,最近突然吹來春風,首先是中環集團投資六百萬美元拍攝「詭絲」一片,獲得金馬獎,接著又投資一千萬美元在上海拍攝「天堂口」,明年則計畫請吳宇森執導「赤壁」。最值得注意的,乃是國內大企業家郭台銘的家族對電影業發生興趣,郭台強大手筆買下中影,使得影業吃下了興奮劑;而郭台銘之子郭守正不想繼承父業,而改向電影業進軍。以鴻海的財力為後盾,相信郭守正所擬的「一百部電影電視計畫」,可為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打下一片江山。

到目前為止,好萊塢在全球電影製作上仍獨領風騷,無人可與之抗衡。在亞洲,能以東方傳統風格取勝的電影,只有日本與印度。香港一度以打鬧、警匪片在華語世界中取得龍頭地位,也培養了不少一流的導演與演員,但畢竟由於華人市場太狹窄,又打不進西方國家的市場,近來已逐漸走向黃昏之路;中國大陸近年由於官方控制稍寬,加上過去他們在舞台劇方面的紮實基礎,的確製作了一些膾炙人口的佳作,其古裝的電視連續劇甚至已占領了全部華人市場。但由於其官方嚴格的電影審查制度,在古裝劇以外,很難看到有深度、有特色、能獨具一格的作品。

其實中國(包括台灣)這個古老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淵源,有豐富的歷史背景,也有極具人文精神的戲劇傳統,要發展有東方特質而又能受到全球接受的電影並非難事。抗戰勝利之初,中國物質條件極為落後,當時由於戰爭的創痕,迸發出極為燦爛的文學火花,於是製作了不少經典的電影作品。惟從中共建政迄今已逾半個世紀,兩岸在電影藝術上幾乎是「乏善可陳」,政治固然是最可惡的殺手,但台灣與大陸近十餘年來,思想、言論管制已漸放鬆,尤其台灣更是百無禁忌,為何電影業始終未見起色,其中道理值得深思。

「文化創意產業」也是一項為國家賺錢又賺面子的產業。日本在戰後由黑澤明執導的「羅生門」、「七武士」,由小林正樹執導的「怪談」、「切腹」等名片,不僅在西方獲獎,也使好萊塢刮目相看,為日本的電影打開了世界通路。而香港及台灣有才華的導演卻要去為好萊塢才能出人頭地,如吳宇森執導的「變臉」、李安執導的「斷背山」,雖然人人稱好,卻算是美國片,實令國人氣餒。國內企業家之不願投鉅資於電影,一是大部分企業家缺少文化素養,對這種賺賠不可預測的藝術投資躊躇不前;一是市場太小,既打不進西方市場,投資意願自然低落。

現在情勢大有改觀,好萊塢商業氣息極重的電影,已漸有江郎才盡、略顯疲態的跡象,而華人人口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地,超過十三億,只要大陸官方有遠見肯鬆綁,這一廣大市場已可作為拍攝世界級影片的基礎。未來郭氏家族豪氣萬千想要拍出一流影片,不論題材、導演、演員都必須與中、港連成一線,製片合作,推廣合作,市場合作,如此方能有大格局的作品,也才能進軍全球。以我們的歷史與文化傳承,至少不應在文化產業上輸給南韓。但願郭氏家族的影視事業,能為華人爭一口氣,在世界影壇打開一條光明大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