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生活學--台灣音樂劇 要與觀眾心相連

郭士榛 |2013.08.12
4525觀看次
字級
今年天作之合創團作品《天堂邊緣》,不再挑選國家劇院、國父紀念館等大型劇場演出,反而走向只有三百至五百座位的中小型劇場表演。 圖/天作之合提供
冉天豪,一九七三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現為全職作曲/編曲,致力於中文音樂劇與合唱音樂。現為天作之合劇場藝術總監,台北愛樂合唱團特約作曲,實踐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台灣音樂劇發展始於一九八○年代末,近十多年來台灣音樂劇仍活絡發展,漸漸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雖然國內各大劇團都有源源不絕的創意,但因演出場地不足,礙於資金、人才、市場的限制,以及缺乏百老匯聚落式的產業規模等因素,台灣音樂劇團的發展,必須要有新思維,才可打開新的視野。

今年四月台北新成立「天作之合劇團」,著力華文音樂劇的推展,劇團藝術總監冉天豪表示,台灣音樂劇早期是由小劇場興起,二十年來活絡發展多以原創劇為主,和同文同種的大陸相比,所走的路線卻有根本上的不同,以最重視音樂劇的上海來說,上海大劇院發展音樂劇以三階段進行,一是移植原汁原味最經典的百老匯音樂劇;第二階段是將大型音樂劇中文化;第三階段則是吸取國外經典,做中國原創音樂劇。其中第二階段發展最好。

冉天豪指出,「大陸音樂劇近十年快速發展,除因經濟起飛外,就是政府全力支持大型音樂劇的引進和製作」,台灣實在不需要去拚大,因市場因素,台灣只要顧好本地的推廣,回到劇本原創性,故事要直指人心、表演感人,和觀眾的心相連,培養民眾下班後想到的娛樂就是看音樂劇,就直接開啟了音樂劇的大門。

今年天作之合劇團創團作品《天堂邊緣》,不再挑選國家劇院、國父紀念館等大型劇場演出,反而走向只有三百至五百座位的中小型劇場表演。天作之合劇團執行長廖又臻表示,傳統藝文演出為什麼只有很少的分眾來看戲,這次表演,當他們深入企業去行銷新作時,才發現了解藝文演出的民眾真的不多,這和歐美國家的社會型態非常不同,也是台灣表演藝術無法深入民間,和生活環環相扣的失敗之處。

「表演藝術」是傳達城市特色的一種方式。冉天豪指出,台灣的音樂劇也曾蓬勃發展,尤其二十一世紀音樂劇在台灣蔚為風潮。隨音樂劇觀眾的興起,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體應運而生,近年更出現以台語、客語演唱的音樂劇,突顯本土創作的獨特性。

不求規模大 更貼近生活

廖又臻表示,只可惜台灣音樂劇市場無法長期持續經營,以前景氣好時,一齣戲可以巡迴全台五、六十場,景氣衰退後,一齣戲只能巡迴五場,若遇上大型製作的戲時,例如《四月望雨》,台上需要二十位演員,幕後卻要百來人的大製作,台灣的市場很難做起來,因而她決定天作之合必須紮根,像是體裁豐富、規模不求大、走低票價,使戲貼近生活,成為民眾輕易接觸的戲劇。

冉天豪指出,「由小看大,不要由大看小」也是政府發展文創最重要的方法,一切都要有心去作,要把文化當成事業,就以發展音樂劇來說,先求好的創作劇本,在中小型劇場演出,吸引民眾走進劇場看戲後,不但累積出口碑,巡迴場次也累積出成績後,當有企業願意投資時,就可以下大本錢投資,使表演藝術成一事業來發展。

行銷當音樂劇、企業經營

「天作之合」,早在二○○六年就有此團名,但都只能舉辦小型演唱會等活動,冉天豪的高中同學魏谷,平日喜看藝文表演,尤其是冉天豪製作的音樂劇,他不但看戲,更會指正不好之處,今年四月魏谷的公司搬家,他提出可以贊助「天作之合」,冉天豪也壯了膽子,四月正式成立「天作之合」,冉天豪說:「魏谷不是一般的企業只贊助資金,他幾乎是全力投入教導他們如何行銷劇團。」

冉天豪指出,傳統的劇團行銷就是一波波宣傳戲劇,愛看戲者才會注意,並沒有深入民間,這次他們直接到各企業組織,介紹說明戲劇故事,唱幾段音樂劇中的音樂,「當把行銷音樂劇,當成企業來經營時,表演藝術的視野也打開了。」原來音樂劇也可成為文創的一扇窗。

異業結盟 「加值」行銷

音樂劇《天堂邊緣》是天作之合劇團創團作品,突破以往藝文表演售票慣例,不打折扣戰,回歸音樂劇迷人本質,尚未正式售票票房已破五成,希望觀眾想看音樂劇的動機,是「想看一場好戲」。廖又臻表示,劇團改採「加值」形式,透過各種不同的異業結盟,讓音樂劇擴大市場領域,要將音樂劇生活化的概念,打入一般觀眾市場。

《天堂邊緣》原本是二○○四年兩廳院的中文音樂劇實驗計畫,以跨劇團形式召集了國內分屬不同劇團的頂尖創作者與演員,共組一個夢幻團隊,二○○四年九月《天堂邊緣》曾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首演,造成場場爆滿盛況,並贏得好評,許多資深戲迷記憶猶新。

這齣實驗性作品的成功,正因戲劇直指都會人心,音樂琅琅上口。十年之後,天作之合決定重製這部作品,除了兩位創作者冉天豪與王友輝重新捉刀,演員群更融合當初的主角與現今新生代演員。

《天堂邊緣》九月二十至十月十三日台北水源劇場演出。

冉天豪小檔案

冉天豪,一九七三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英語系,現為全職作曲/編曲,致力於中文音樂劇與合唱音樂。現為天作之合劇場藝術總監,台北愛樂合唱團特約作曲,實踐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已完成十四部全本音樂劇,近期重要作品包括《渭水春風》、《隔壁親家》、《四月望雨》、《雙城戀曲》、《天堂邊緣》等。合唱作品已發表逾百首,廣為海內外華人合唱團演唱。二○一○年受邀擔任政治大學駐校藝術家,二○一一年獲選為中國時報「台灣潛力一○○」。

廖又臻小檔案

廖又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畢業,一九九八年起從事藝術行政工作迄今,曾於果陀劇場、音樂時代劇場擔任音樂劇執行製作人,於無垢舞蹈劇場擔任巡演經理及行政顧問,受歐美各大國際舞蹈藝術節演出,現為天作之合劇場執行長、專業音樂劇製作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