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惠宇作品《囚梏之逃》充分表現出高翊峰筆下的奇幻時空感。圖/趨勢教育基金會提供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藉由文學與當代藝術的對話,並搭配不同的創作表現,激盪出文學和藝術的火花,由趨勢教育基金會主辦的「玩藝文學節:疆界內外」展覽,邀集十位作家及十位藝術家,共同以文學為題,呈現一場文學與當代藝術跨界的展覽,昨天起至十八日在萬華剝皮寮展出。
「玩藝文學節:疆界內外」展覽分四個主題:自我追尋、空間幻境、原鄉他鄉與自然關懷。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怡蓁表示,一直期許以「嘉年華」方式展現文學,讓作家、藝術家間可以相互激盪,彼此帶來文化的養分,用好玩有趣方式召喚更多年輕讀者群。
創作社劇團明年計畫改編駱以軍作品《西夏旅館》成舞台劇,因而展覽現場以「《西夏旅館》劇場筆記」做成裝置藝術,現場並由演員朗讀劇作。讓文學與藝術對話,使作家與藝術家的跨界激盪,呈現性別欲望、自然關懷、新住民等當代社會群像。
當代文學與藝術的跨界相遇,堪稱標誌新世代台灣思維的美學想像與社會觀察。策展人陳芳明曾表示,「玩藝文學節:疆界內外」展,是隔五、六十年後創舉。先前有過一次文學和畫家合作,畫家作畫,文學家搭配一首詩,但仍各做各的,但這次卻是由文學家和藝術家相互溝通、分享、合作,創造出跨界的成果。
胡朝聖指出,新世代藝術家所關懷的議題與當代作家異曲同工,因此大膽「媒合」作家與藝術家「配對」,像是擅長寫鄉土的楊富閔,展現民間信仰等意象,與前高美館館長李俊賢畫作中的庶民文化就「很搭」。也有如陳慧嶠、崔惠宇根據作家的文字意象全新打造的作品,崔惠宇的《囚梏之逃》,就是作家高翊峰想像的《幻艙》,而陳慧嶠則根據伊格言的《噬夢人》在展間內打造出睡夢情境。
陳芳明說,過去像白先勇、王文興等作家都寫大時代的故事,要對抗國家機器,但台灣的青年作家,「在完全沒有禁忌的時代,這一輩人感覺、看法、態度都較以前開放。」寫作手法上,前輩作家以最少的字寫大時代,年輕世代如駱以軍則以大量的文字寫小事件,更見敘事技巧。
這次跨界展覽特別規畫「作家角落」,基本配備桌、椅、書櫃,任由作家傳達自我或作品的意象。黃春明等十位作家有別於以往的文字創作,首次突破運用各種形式、媒材自行裝置設計,展現寫作時的想像;並將平面文字轉化為3D視覺場域,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