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考登記分發入學放榜,今年的錄取率近百分之九十五,是近三年新高。但更引人注意的一個新趨勢是,各地明星高中有愈來愈多優秀學生即使考進國內的一流大學,仍決定選擇前往國外大學就讀。這個現象究竟代表國內高等教育環境留不住好學生,抑或是人才流動全球化的自然現象,值得國人注意。
考取大學的北一女應屆畢業生中,決定前往海外大學就讀的人數,從去年的二十三人大幅增加為今年的三十五人,增加率達百分之五十以上;台中女中由去年三人增加到今年的十一人,更是以將近三倍的成長率增加,是各校中最高。
建中有十六人,也較去年的十三人微增。還有師大附中十四人,私立薇閣高中也有二十六人出國升大學,在私校中赴國外升學人數最多。
這些優秀的高中生都考取國內一流大學,其中不乏上台大、清大、交大、成大等校,但不約而同決定跨海讀大學,為自己的人生提早展開一條更寬廣的路。他們的決定也為國內高等教育發展投下警訊。
樂觀者認為,優秀高中生出國是人才布局全球大趨勢下的必然發展,國內不必緊張。
教育部長蔣偉寧之前也提出警訊,以前我國大學生大量出國,成為台灣七○年代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最大的海外人才庫。但近十多年,由於出國人數減少,這個海外人才庫已漸估竭,三十五歲到五十歲年富力強、正在學術與事業高峰的人才愈來愈少,現在出國攬才多只能找到六、七十歲左右的海外人才,不利台灣產業轉型及教育升級。
這些出國讀大學的高中生紛紛轉進國外傑出大學,更多人進入對岸的北大、清華、復旦等一流大學。假以時日,必然能成為台灣儲備在國外的人才,認為終有回流台灣、回饋鄉梓的一天。
持悲觀看法者,認為這是人才外流的警訊,也意味國內大學對優秀高中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流失。最大的隱憂是,香港、新加坡等和台灣發展有高度競爭性的國家與地區看準台灣的優秀人才,不惜重金挖角,給予高額獎學金,也吸引了不少高中生。
這種情形不只顯示在向高中生招手,麵包師傅吳寶春受限於學歷,無法進國內的EMBA班,新加坡卻敞開大門歡迎,這對國內培養人才是很大的諷刺。
如果人才布局全球化是正常現象,國人要問的是,為何只見愈來愈多國內優秀高中生出國;國內又能吸引了多少國外人才來台讀大學?照目前各大學招收國際生的現況,國內大學還有極大的努力空間。
有能力出國念大學的高中生,多半需要家庭經濟能力可以負擔,這種情形是否會演變成受教權的階級化現象,也值得關注。
學長與學弟妹之間的傳承,是教育體系中牢固而長遠的關係,未來會有更多高中生在學長姐的引薦下,出國念大學。對個人而言,拓展國際視野與不同文化的薰陶,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利大於弊的加分。但對台灣培育、吸引人才言,這個新趨勢是利是弊,目前尚難有定論,切則國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