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胡桃四斤殼,買儂肉,還儂殼,張家老伯伯勒了伐,問儂討隻小花狗。
不少記憶猶新的童謠與彼時的小吃有關。現在,賣糖粥的擔子在新天地的石庫門民居生活博物館裡還可以看到,但是誰還在杏花春雨的小巷深處敲著梆子叫賣糖粥呢?
白糖蓮心粥,桂花赤豆羹……
香炒糯米炒白果,香是香來糯是糯,香炒白果鵝蛋大,一個銅板買三顆……
嗚哩嗚哩匡啊,要賣梨膏糖呀……
檀香橄欖——賣橄欖……
玫瑰方糕——茯苓糕……黃松糕□咯薄荷糕……
小缽斗甜酒釀……冰凍綠豆湯……
麻油□子脆麻花,香脆餅老油條……
這些叫賣聲曾經在街頭、在弄堂、在橋頭、在菜場、在戲院內外迴響,由遠及近,婉轉入耳,激起市民的無限欲望與想像,也成為寒素生活的閃亮點綴,現在,都化作紛飛的記憶碎片,翩翩起舞。小吃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的童謠,是城市的基因,也是城市的密碼。沒有小吃的城市,不但缺乏古樸的風情,甚至不值得勾留。有了小吃,城市才有了活力與生機,才有了性格與色彩。小吃愈豐富,城市就愈開放,市民就愈智慧。
在很多情況下,一座城市要靠小吃來揚名。比如沒有土家燒餅,許多人就不知道湖北有個恩施,沒有燒雞,就不一定知道河南安陽下面的滑縣有個道口鎮。借了黃橋燒餅的光,江蘇泰興黃橋鎮才有今天的顯赫名聲,那麼福州的鼎邊糊呢,又牽出了戚繼光抗倭的故事。有些大城市早已譽滿神州,卻也不敢輕視平民的享樂。北京因為豆汁和焦圈而華瞻,天津因為狗不理包子而詼諧,武漢因為熱乾麵而激越,廣州因為腸粉而豐潤,昆明因為過橋米線而機巧,太原因為刀削麵而幽默……
曾經有許多風味小吃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匯聚於上海,使上海變得活色生香,有滋有味。現在又有許多小吃消失了,殘存的也變了味道,當然還有許多正在趕往上海的路上。上海永遠為各地的風味小吃騰出了人流最密集的市口,市民每天在期盼叫賣聲聲。《老上海美食》這本小書,是為小吃寫的簡歷,為小吃勾起共同的回憶,也是為小吃引薦未來的知味客。
——《老上海美食》序/龍圖騰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