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印章的創作,通常在內容確定之後,就是決定以何種文字入印。通常印章使用的文字來源有兩種:一是「印中求印」,另一種是「印外求印」。
由於中國很早就有印章流傳下來,因此從古代印章中找出合用的字來刻章,便是所謂「印中求印」了;但是這裡必須注意到一點,中國的印章藝術源遠流長,往往因為時代的更替,或地域的不同,文字的風格大異其趣,選擇文字時,必須風格統一,所以最好選擇同一時期同一區域的印章文字,否則一個印章裡的文字,格調不同,不僅突兀,而且有如穿西裝戴瓜皮帽,甚至有點可笑了!
一般,我們把「印中求印」的文字,依風格及時代大略分為下列幾種:

1、古璽文字
古璽,大體上指春秋戰國時期的印章,這些印章上面的文字,結構奇崛,富變化,與同一時期的金文、陶文、貨幣文、及竹簡文等有相近的風格。
古璽印,字屬大篆,白文大都有白框或界格,朱文則寬邊細字,兩種字大都不連邊。
2、秦印文字
文字與詔版、權量銘文相似。現今所見大都為白文,有界格。印文變形成接近方形,以配合印面,就是所謂的「摹印篆」,略顯整齊但不呆板。
3、漢印文字
漢代早期的印章繼承「摹印篆」,後來逐漸更趨方正勻滿,以配合方正的印石,例如:筆畫較少者,則將線條彎曲以補空間,這種綢繆屈曲的印章專用篆字,便被稱為「繆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