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男性學醫學會公布最新調查,發現四十歲以上男性,逾七成只怕「走不動」,卻不怕「尿不出」,罹患攝護腺肥大的就診率僅兩成。醫師提醒,拖延就醫恐導致急性腎衰竭。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表示,四十到七十九歲男性約五百萬人,而攝護腺肥大盛行率會因年齡增加而上升,估計約有一百九十萬人有攝護腺肥大風險,然關心泌尿功能問題的男性卻不多。
學會七月針對國內三百名四十歲以上男性,進行「台灣老爸保健大調查」,發現八成男性有保健習慣,其中七成四最關心骨頭及膝關節功能問題,七成三關心眼睛功能,七成一關心心血管功能,而關心泌尿功能者則不到五成。
學會祕書長、馬偕醫院泌尿科醫師蔡維恭表示,民眾關心走不動問題,比尿不出來還多;門診中每周至少有一位五十歲以上男性,因尿不出來而求診,然而有攝護腺問題的男性,卻僅兩成患者就醫治療。
蔡維恭說,一名六十歲老爸,因攝護腺肥大造成難尿,不敢多喝水,每晚仍需起床小便超過十次,犧牲三分之一睡眠時間待在廁所裡,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來他因尿不出來掛急診、插尿管,攝護腺已肥大近四倍,形同雞蛋,在施以口服藥物治療後,排尿才恢復順暢。
蔡維恭說,攝護腺肥大患者多以為就醫一定要「動刀」,常隱忍拖延就醫時間,或自行服用保健食品;其實,攝護腺問題在早、中期可透過藥物治療。採取口服藥物治療,也能縮小攝護腺體積,避免持續惡化而必須開刀;另有新式口服合併治療,可放鬆膀胱頸肌肉且縮小攝護腺體積。
他呼籲民眾打破迷思,一旦出現「夜尿、頻尿、久尿、難尿」等問題,應及早就醫檢查並用藥,以免導致嚴重併發症,如急性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