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朝榮
五十七歲張先生接受大腸癌篩檢,醫院寄來糞便潛血陰性反應(無潛血反應)通知,提醒每兩年要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沒想到一年後張先生竟確診罹患第二期大腸癌。
四十七歲吳女士二月做乳癌篩檢,乳房攝影檢查無異常,五月洗澡時摸到右側乳房似有腫塊,經乳房超音波及粗針切片檢查確診乳癌。
癌症篩檢、出現可疑症狀及早就醫,是早期診斷癌症的不二法門。然而,檢查通知無異常,過一陣子被診斷出癌症的案例也不少見,原因是臨床上的檢查少有萬無一失,難以黑白判明的狀況常見,判讀人員的專業及經驗也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
案例中,病人在下一次例行篩檢前,卻先被診斷出癌篩部位的癌症,若排除前次篩檢誤判的可能,或當時惡性的跡象甚微不易辨明的情況,這類在兩次癌症篩檢期間診斷的癌症稱為期間癌。發生期間癌的狀況包括前次篩檢檢查呈偽陰性(假陰性),或在這段期間癌症發展至臨床檢查可偵測出來的程度。
癌症篩檢通常採用安全、簡單、便利、符合經濟效益、民眾接受度高的檢查方式,且有一定程度的準確性,但並非完美無缺,就如「偽陰性」,明明身體已有問題,卻無法經篩檢抓出異常。
研究統計,子宮頸抹片檢查有一、二成的偽陰性;乳房攝影檢查出現偽陰性的比例也近兩成;糞便潛血檢查有三至五成偽陰性,大腸內視鏡檢查偽陰性也有百分之五。
期間癌的癌症特性及預後眾說紛紜,不過期間癌與非經篩檢確診的癌症,二者預後並無顯著差異。期間癌發生的頻率,與檢查工具的敏感度及篩檢頻率、期間都有關係。
例如大腸直腸癌篩檢中,使用糞便潛血檢查的方法比起大腸內視鏡篩檢後二年內,鐵定有更多期間癌發生;每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比起每三年一次的頻率,當然期間癌的機率更少。
絕多數人因身體不適或有異樣,就醫才診斷出癌症,其中不少人只是虛驚一場,但民眾切不可因做過例行篩檢忽視身體的異樣,健康出現警訊,儘早就醫仍是安全之道。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