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是個非常奇妙的存在,人無法逃脫時間的淘汰,生命有時而盡,然而,人卻以其價值與意義穿透歷史,感動人心,歷千古而不衰,此所謂千古風流人物。
我想,人物之所以為人物,並非因其短暫的現實生命而獲名,亦非以其特殊之才情取勝,而在其有不凡的品味與堅持,不隨波逐流,不迎眾媚俗,由是而能樹立自己的風格,創造社會的典範,鶴立雞群,卓然出眾也就不足為奇了。溫柔敦厚,詩之教,其實也就是性情之教。當我們一覽聖賢豪傑的高貴行誼之際,內心亦不免見賢思齊,性情當然更趨敦厚,而人格之培養與提升亦於焉完成。果如此,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時代風騷,創造時代精神,也就成為人類文明發展最動人的一章了。
此義既明,回首檢視當前的台灣社會,似乎其最大的危機之一,便是缺乏典範性的人物。各式媒體中傳送的資訊,盡是些無聊與黑暗,扭曲的生命與失序的社會,共譜群魔亂舞的墮落風情,此中,尤其以政治人物為最。現實的呼風喚雨固可風光一時,卻難掩其生命的虛無與空乏。既無理想的堅持,生命的力量也就轉向更多現實的追求,玩物喪志,蠻橫驕縱,不知文化與高貴為何物。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的高貴或墮落乃是由自我決定,也必須由自我負責,我們可以讓墮落的人自己負責即可。問題是,如果這些人身居高位,頗具社會影響之時,就不能只是任其墮落而有害國家社會了。易言之,我們仍然要有道德勇氣加以批評,所謂「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這是一個缺乏典範與人物的時代,也是邀請我們成為人物、創造典範的時代。只要內心一點靈明,就能劃破無盡的黑暗,其關鍵竟只是一念之間罷了。孟子曰:「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豈不正是對今日你我所說?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