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秦官印:
秦以前,官印無定制,嬴秦立國,才定立了官印的規矩。
秦朝天子的印才可稱「璽」,材質為玉。臣子的稱「印」或「章」。雖然秦官印偶而也有稱「」(ㄒㄧ),但都從金的「」而不是從玉的「璽」。
秦朝官印字數不定。大都為白文且有界格。間有五字官印,則採田字界格,而將其中兩字合字。
秦官印亦有長方形者,稱為「半通印」,大都官階較小者所用。這也開創了後代以印材大小,作為辨別官階高低的根據。
秦官印也有單字印,印文都為「璽」字的變體,沒有姓名,沒有官階,是比較特殊的印章。
漢官印:
漢代官印制度更加嚴格。
印章材質及印鈕的規定:
皇帝:「玉璽,虎鈕」。
皇后:「金璽,駱駝鈕」。
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與前後左右將軍:使用「黃金印,龜鈕」。
兩千石者:「銀印,龜鈕」。
兩百石至千石者:「銅印,鼻鈕」。
印章材質及印章綬帶的規定:
御史大夫及官階比照兩千石以上者,「銀印青綬」。
官階比照六百石以上者,「銅印,墨綬」。
官階比照兩百石以上者,「銅印,黃綬」
後來許多皇帝,又增加了許多印制,但大都不離以上標準。
官印印文內容及字數的規定:
諸侯王得稱「璽」;列侯、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皆稱「印」;列將均稱「章」。
漢武帝太初元年,認為漢朝以土德稱王,土在五行中排列第五,故規定印章字數為五字,凡不足五字者,加「之」字或印字下加「章」補足五字。
製印方式:
漢印製作,較慎重或無時間緊迫者,通常以「鑄印」為多。千石以下至庶人鑄、鑿兼用。
軍中大都鑿印為多,因急於使用,或在外鑄印不便。軍中鑿印有一線條兩鑿及一鑿之分。兩鑿印看起來平整,很像鑄印,大都為高官階所用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