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盛提及,嚴長壽先生在探討開發台北到花蓮快速道的建設時,曾說:「我們要的不是快速,而是在地開發。」
當年,林正盛還是做麵包的學徒,當時並沒有機會開發,人們安守於既有的口味;而吳寶春當學徒時,歐洲麵包口感已漸受歡迎,經常有「試試甚麼不同口味!」的機會,甚至台灣已經不再透過日本,而向歐洲學習做麵包。
另一方面,這時候的林正盛自己看的也是大量的歐洲電影,這讓林正盛體會「時代的不同可以造就一個人」。 他還舉吳寶春的話:「在日本參學時,看見老師傅用顯微鏡觀察麵包,老師傅說,我在看麵包的發性與結構。原來,日本麵包職人是這麼的熱愛麵包。」於是知道:「所有的專業都一樣,心中有想要創造、創新的熱情。」
頂真 沒有「宿命」
鄉下小孩,國中學歷,兩人都從做麵包學徒展開人生。
一開始,兩人都是在台北的底層工作,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每天半夜三、四點起床,忙著攪拌、發酵、整形、烘烤。
不過他們擁有當年台灣人的「頂真」精神,不斷琢磨、慢慢推敲,比誰的細節最謹慎,誰就可以頂尖出頭。
咬緊牙根,老老實實鍛鍊自己,終於,轉行當導演的林正盛,第一部電影《春花夢露》在東京影展上得到青年導演獎,而吳寶春把果腹充飢的小小麵包,做到連日本人都來學,二○一○年並拿下世界麵包個人賽金牌。
在地滋味 台灣內蘊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先生,家境曾極為清寒,也因「頂真」而有今日成就,但他目前最積極的,是關心、重視偏遠地區的發展,因而成立了「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嚴長壽說,透過《世界第一:二位麵包師傅,一條堅持的路》,主要是看到過去台灣社會現象,當時很多年輕人,對自己的前途是沒得選擇的,在這一個價值、信仰都很混亂的世代,他們有所堅持,要求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謀生;就如他自己的哥哥,一個當切割師,一個到工廠,就此走向人生。
在書中,麵包師傅間的語言十分親切,在zoom in、zoom out之間,讓人得到感動。嚴長壽提及自己在一九七九年籌建亞都飯店,一心想要讓美食成為飯店要素,於是到法國了解國際飯店飲食。
「一九八二年舉辦第一屆台灣美比賽,評審包括魏景蒙,當時的台灣社會還不甚了解其意義,但是許多外國記者都來採訪我,《紐約時報》還特別專文報導鼎泰豐,從此世界開始看見台灣的美食特質。」
技職教育 少年逐夢
之後,嚴長壽協助成立淡水商工、輔導開平商工,甚至高雄餐飲,漸漸的,汽車修復等熱門科系為餐飲所取代,現在大學裡已普設餐飲科系,嚴長壽慨歎,這也是台灣現下的荒謬價值觀;餐飲、麵包是藝術,而不是技術,要以台灣的元素配合做出創意料理。
嚴長壽特別提到,工匠、廚藝、麵包達人,都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早年從日治傳下的日式麵包,乃至歐美口感,都曾風行一時,但是,吳寶村得世界獎項的要素,是台灣的桂圓和荔枝,這告訴我們,模仿不是未來,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要走向大海看世界。
近年嚴長壽致力於花東永續發展的全面規畫,不管是在觀光、產業,鼓舞了無數年輕人積極奮發。特別是在技職教育方面,一心想如何透過教育讓比較偏遠的孩子,能夠開創屬於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