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名著《追憶似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曾於一八九二年在一篇紀事裡指出:「藝術是如此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土壤裡,以至於我們雖然對一部虛構的作品,寄託了普遍的情感與現實,卻不可否認某一時代或某一階層的特殊生活習慣,仍然在作品裡占有一席之地。」
事實上,《追憶似水年華》這部鉅著,正是為讀者提供了一幅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新舊時代交替過程中,巴黎上流社會人士的生活心態及其世俗風情。
與早半個世紀的文豪巴爾札克不同,普魯斯特不做全景式的描寫,不像巴爾札克上自宮廷,下至市井,其筆端收攬了社會各角落的人物,而《追憶似水年華》的存在,則確乎是為了捕捉貴族與準貴族的心理學和價值觀。
這部書裡,沒有工人和農民,形象生動的僕人也僅有法朗索瓦絲一位。讀者不難發現這部小說裡的人物完全不從事任何職業,故事因而圍繞在社交沙龍裡的形形色色事跡。
依據普魯斯特在大戰前所擬定的初稿,他原先想寫「兩個世界」對比的故事。小說第一卷欲呈現「在斯萬家那邊」的生活樣貌;第二卷則設計為「蓋爾芒特家那邊」。
兩邊人家的關聯乃藉主人公小時候喜愛散步的兩條路線,一條路通向斯萬家,另一條路則是往蓋爾芒特家前進。事實上,兩條散步路線指涉著兩個不同的社會階層。
蓋爾芒特家的一切細節描寫,顯然透露出十九世紀末,聖日耳曼區名門望族自命不凡的盲點。
這些貴族中的佼佼者,多麼重視家族譜系與頭銜!他們之所以對於繁文縟節不厭其煩,其實就是源於家世的虛榮感;至於自恃富有的資產階級社交圈,在其公館舉辦各種藝術沙龍,以舞台表演的形式聲稱維護藝術,到頭來,他們的鑑賞力依舊只停留在大眾化的水準上。
普魯斯特在戰後將書稿新修之後,更有深意地暴露貴族人士和資產階級兩大社交圈,在巴黎這一巨大的文化場域裡,時而互相排斥,卻因締結姻緣而又相互滲透的發展變化。將小說作為社會學發揮的靈活空間,以人物戲劇性的演變,向讀者展示了不變之中,自有其多變的社會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