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公益媒體界頗具知名度的「左腦創意行銷」活動力十足,從推動志願服務,到老人住宅調查、通用設計、弱勢關懷,甚至為視障生舉辦攝影展,都在創意包裝下顯得大器而精緻。該公司執行長程詩郁說,真誠的故事最動人,希望扮演好企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三方的橋梁。
立志為客戶打造「最有意義」的公益活動,強調用故事吸引媒體,而故事絕不能憑空捏造,只有真誠和事實才能包裝成故事的「左腦創意行銷公司」,成立五年,年紀雖小,對採訪公益線路的媒體而言,卻不陌生。
從志願服務的推動,到老人住宅調查、通用設計、弱勢關懷,甚至為視障生舉辦攝影展,都在左腦的包裝下顯得大器及精緻。左腦創辦人暨執行長程詩郁說:「左腦希望擔任企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三方的橋梁,將社會性公共議題帶到企業主的思維中,然後用商業手法設計活動,既要對公益組織有益,又要獲得媒體露出的效益。」
心中道德尺 比利益重要
讓客戶了解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必須建立在助人者與受助者雙方的平衡,這是程詩郁的理念。正因為「一定得重視受助者意願」──並非每個慈善組織都願意拿了捐款後就站在螢光幕前被關注,程詩郁認為得先問問他們需要什麼,而活動會不會對他們造成更多麻煩──所以左腦是「有理想」的在接案子,也因此常面臨在客戶前,要大聲堅持自我主張的尷尬場面。
「有次客戶已經把錢匯來,我們還是咬牙把錢退回去。」程詩郁說,像假公益之名,進到學校,行推銷產品之實,這種行為,連她自己內心這關都過不去,遑論要求團隊去達成這個要求,儘管對任何企業來說,有錢才能運轉。
企業的目的是賺錢,創業更不能有太多限制,然而成立不久的左腦,卻很會挑客戶!但他們依舊有辦法接大案子和賺到發展資金。員工張宜寧說:「老闆很厲害,每次看新聞的時候,都會針對一個議題發表她認為能改進的地方,好像每個議題她都在思考。」左腦接的案子一次比一次大,程詩郁說,是因為左腦的版圖放在全世界,全球的環保議題、文化和公益事務都在關注的範圍內。
陳文茜加持 努力是正道
程詩郁關注社會議題,眼光獨到,許多當前炒得大紅大紫的議題,早在二、三年前她就和作者有過接洽、談了合作的可能性,以致現在就算競爭者眾,仍舊能拔得頭籌,這或許與她的經歷有關。
程詩郁自輔仁大學景觀設計學系畢業後,考進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參加學生運動,對社會議題觀察敏銳,之後更在立法院,擔任陳文茜等人的助理十年,又跟陳文茜到中天電視製作《文茜小妹大》的政論節目兩年,一路受她口中的「文茜娘娘」栽培與磨練,才造就出掌握政府、媒體和非營利組織的資訊,具備抗壓和分析事物等能力。
在程詩郁歷經的年代,黨派意識尚未激烈對立,還需要很多改革,為了協助「老闆」積極修法,每位助理間的聯繫非常密集,向心力強,所以有了社福、環保與文化領域的人脈。可是身在政治局中,有太多虛榮,而跟著節目跑,工作又非常辛苦、備感壓力──印象最深刻的是馬英九選完總統,各大媒體都在炒議題,曾有四十多天沒休假──加上對台灣媒體環境的失望,每天像在做一樣的東西,覺得非常無趣,才打消從政的念頭。
一張辦公桌 公益成信念
當一個人才不從政、不走媒體,卻壓抑不住關心社會的熱情和源源不斷的創意時,會開始探索自己真正的性向所在。
程詩郁發現,自己是嚮往每天往前跑、不斷超越的人,接著她注意到許多非營利組織是靠政府過日子的,可不談資助,真正認同公益理念的政黨其實很少,一想到台灣非營利組織需要更多資源加入,且推動角色應由企業和政府擔起,恰逢二○○六年全球興起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風潮,於是她想,成立一間專門服務企業、強調公益精神的整合行銷公司,就能在獲利的同時,帶起社會關懷的夢想。二○○八年,她創辦「左腦」,從一個人、一張辦公桌、沒有資金做起。
令人跌破眼鏡的是,創辦之初,人力、物力、財力最不穩固時,她的第一個大客戶就是渣打國際商業銀行,承辦「看得見的希望」在台活動企畫,也一頭栽入視障關懷的世界。
有人訝異,左腦何德何能接到大案子?甚至有企業主當面質疑她:「左腦這麼小,員工不到十個,憑什麼接大公司的案子?」但左腦不僅接了、做了,還把沒沒無聞的活動變成每年不能缺少的重頭戲,讓媒體目不轉睛,客戶員工更以公司為榮,興起傳承的意念,程詩郁說:「左腦背後沒有強大的後台,只是不想像傳統的公關公司一樣,把案子當一個Event(事件、活動)來辦,會希望案子被客戶當成一種信念在推,讓它可以有意義的無限延伸。很高興,一番努力後,這種想法獲得企業主的認同。」
新思惟 從內而外有內涵
左腦要走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從永續角度做公益,連帶顧到品牌形象,這是一種新思維。左腦認為,價值的傳遞對公益界來說至關重要,他們不喜歡用「把弱勢與可憐畫上等號」的包裝,即使是說故事,也可以用時尚品牌!例如化妝品業可以結合環境議題,給記者的邀請函裡頭,就有蘭嶼的海浪聲、招潮蟹大遷移的聲音,「我們去找風潮音樂錄製,希望具體告訴媒體台灣將要消失的聲音,這比淨灘、節能減碳的宣導還能引人關注,而且有意義得多。」
程詩郁也指出,台灣很多的企業做公益,用的不是創意,是買廣告陳述豐功偉業,當讀者看到報導,主體都是企業做了哪些貢獻,而不是企業為什麼要做、如何去做,「企業責任不該是捐了錢、做個慈善活動、辦一場記者會,說自己多有愛心後,汙染還是在、制度未改變、對員工依舊不好!」擔負社會責任不僅是提升形象,更要從裡到外淬鍊內涵。
當「左腦」做出了成績,程詩郁卻不滿足,開始希望每年由公司設定主題,自己做公益!八八風災時,集中捐款引起小型公益團體經費奇缺的現象,左腦就辦義賣、協助募款;新年時,送禮物到偏鄉;上個月再自費六十萬,為視障生舉辦攝影展,當合作客戶要付五十萬元支持活動時,程詩郁拒收,她請客戶捐給視障協會,希望企業主不要贊助展覽本身,更不要因為同情和可憐去補助,應該透過活動的親身參與,看到他們不一樣的地方。
攝影展的促成,靠半年來員工利用下班和休假時間去製作,選定誠品藝文空間展出,更是考量到弱勢展覽吸引人潮的不利,才以提升展場品質的方式吸引觀眾。
程詩郁的創意源源不斷,認為「有生活就會有創意」,現在她想成立屬於左腦的品牌:「story design(故事設計)」,自客戶提案、左腦包裝,跨到左腦自己提案、找贊助做公益的領域,未來他們會策展、出版有自己理念的商品,「如之前印度很多婦女被強暴,我們就與當地協會商量,希望創造與婦女保護宣導有關的商品,讓大家關注這件事,否則新聞一不報導,大家對這個議題的認識就斷了訊。」
愛公益
員工抗壓謀生存
要讓一個公益議題持續發酵、媒體願意追逐,得殺死左腦團隊無數個腦細胞和沒日沒夜的心力耗弱才辦得到,如社會局老人住宅的案子,必須檢視全市老人住宅的可通用空間,跑二十四個據點做調查訪問,自費五千元購買相關書籍補充知識,還必須知道資源在何處,程詩郁說:「創業五年,我每天要七點半起床,九點進公司,晚上十點多回家,假日也一樣。」
手下皆強將 多元又專業
左腦團隊不僅要後天的努力,先天條件更不能少,語言能力要求高,溝通能力要好,得常出國拜訪客戶,連送禮都要極具創意,「我們很少送禮物給客戶,若要送,一定是精心準備,例如有一年送了都蘭國小的書包,書包裡放張音樂CD和花蓮旅遊的地圖,還有一些我們在生活中品嘗到的故事與體驗,有時則送朋友自己種的蘿蔔。」
而員工的出身,平均年齡在二十四至三十五歲之間,有台大法律系、北藝大戲劇系、政大新聞系、台大心理系與台大圖資系,共通的特質是對社會改革有熱情、有參與公共事務和高度關心社會變遷,程詩郁說:「文青更好!我們要知識含量高的人才!」至於行銷手腕,慢慢磨就是了。
自己做公益 員工閒暇相挺
只要左腦辦活動,離職員工就會情義相挺,回去幫忙,對左腦感情很深。將要赴英國深造的張宜寧說,兩年半來,主要負責「渣打視障」專案,對小朋友的改變大為震撼,加深了她往公益領域走的信念,「只是平常要花很多時間搞懂老闆在說什麼,總覺得自己懂得太少,逼得每天都過得很『刺激』。」所以工作鍛鍊了她的能力,卻也激起她想更上一層樓的壯志,想像程詩郁一樣,當一個把事情做得更好的人。
台大圖資系畢業的鄭皓升,大二到蘭嶼做閱讀推廣,從此愛上服務,喜歡「左腦」的原因,是同業與廠商都訝異他們選了公益來發揮,畢竟商演的預算比較高,哪有人選吃力不討好的領域去開發?「但這樣反而顯得左腦更有使命感,能用行銷的方式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三年來他負責保德信基金會青少年志願服務的推廣,身為行銷企畫,他的工作卻是調查台灣在志願服務推動的趨勢、掌握政府部門對這件事的了解程度、青少年在想什麼、怎麼讓學校願意支持、如何結合民間組織,再與企業溝通,這樣的付出,他認為,面向比直接當義工要廣,影響性遍及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