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調查,兒少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率大幅上升,至今年止,有百分之三十八點七的學童擁有可以「滑」的手機,調查結果認為,手機成癮隱藏了危機,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份調查的對象,並沒有排除弱勢家庭及偏鄉兒童。
長期服務於屏東內埔鄉的「台灣仕馨服務協會」也觀察到,即使不富裕、父母必須離鄉找工作,他們仍會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有手機可「滑」,使得孩子與扮演生活照顧者的祖父母之間,距離愈來愈遙遠,找不到共同話題。因此,仕馨服務協會透過「代間教育」活動的推廣,盼望鄉村孩子學會關心身旁老人,成果出乎意料的好。
點亮弱勢家庭的希望
協會先與國小合作,接下教育部「夜光天使課後照顧計畫」,這項針對孩子的課後輔導計畫,強調家長要出席,因此每次開課,家長都會受邀參加「說明會」,透過這項活動,家長得以與孩子共同彩繪「福氣天燈」,為彼此祈福。
有了共同參與的活動,來自越南的外籍媽媽,可以盡情和老師討論女兒的成長,並收到女兒感謝媽媽辛苦工作、賺錢讓她和妹妹上學的謝卡,還有媽媽帶自家種的水果分享給在場的家庭。計畫本在透過陪讀方式,減少父母因忙於工作、孩子課後無人照顧的窘況,沒想到拉近親子間距離後,點亮了弱勢家庭的希望之光。
此後「夜光天使課後照顧計畫」就多了親子互動成長的課,如有節慶到來,活動開始前會先頒發感謝狀給家長,肯定協助打掃和分享點心的家長,有的爸爸還特別送來冰涼解渴的椰子水,讓孩子消暑;親子遊戲時考驗手足默契,順利完成任務的弱勢爸爸甚至開心的把孩子抱起來轉圈圈。
課輔最後有談心時刻,義工會念出自己寫給孩子的祝福。一名女大生說,被她教的小女孩本來功課寫得慢,也背不好唐詩,總是班上最後一個完成作業的,但慢慢地,看到老師在她的聯絡簿中寫下讚賞的話,忍不住說:「當下好想把她抱起來,對她說:妳真的好努力!姐姐好高興有一位這麼努力的妹子!」
用遊戲拉近祖孫距離
課輔計畫後,是拉近祖孫距離的戰鬥。協會辦過兩次祖孫共遊的活動,第一次活動是半天,讓祖孫共同完成一件事,如繪畫、拼圖、傳球;第二次是一天半,早上用營隊方式,讓孩子體驗年老,「戴上手套、用筷子夾豆,負重爬樓梯、用不方便的手從零錢包拿零錢,更讓他們了解到,僅僅是喝水,有的長輩也難做到以杯就口,得要靠嘴碰水來喝。」下午則有老照片分享,例如現代的衛浴設備都在室內,但鄉下、老一輩的盥洗卻通常在室外,孩子看到那些照片後會產生共鳴,說:「對對對,我到外公家時,就是這個樣子!」讓他們多多認識長輩生活的時空背景。
晚上,邀請不一定有血緣關係的老、中、青三代齊聚一堂,共進晚餐,採「一家提供一菜」的方式,重溫眷村大家庭般的溫暖。晚餐後,孩子會帶阿公、阿嬤玩遊戲,他們用脆笛酥傳橡皮筋,場面溫馨逗趣,當孩子闖關失敗,其他同學會起哄,罵說:「笨啊、豬喔!」可是阿公、阿嬤卻會安撫小朋友,鼓舞他們。
社工鄭合君笑說,長輩會很緊張地講:「不要再吃了,愈吃愈短,快傳橡皮筋啦!」也有長輩雙手抓著小朋友的頭傳橡皮筋,生怕比賽輸了,孩子心裡大受打擊,結果小朋友一直笑場,對雙方而言都是難得回憶。從活動中,工作人員看到孩子吃飯時,開始會主動幫長輩添飯、夾菜、端湯了,長輩則希望,下一次角色互換,改由爺爺、奶奶跳舞給小朋友看。
孩子先體驗年老情境
協會理事長王明鳳表示,孩子要學到長輩的智慧,長輩則應從孩子身上學到熱情和對自我的肯定,不要悲觀的活著,而鄉村的長輩不如都市接受那麼多外界的刺激,很少主動付出,所以協會想,代間要融合,與其鼓勵長輩先跨出去,不如讓他們最感興趣的小朋友去想能為長輩做什麼,於是孩子先體驗了年老情境,再發想怎麼去服務長輩,當小朋友跳舞給長輩看,然後主動搥背、抱抱後,果然激發了長輩想回饋的心。
義工用拚命
換精神財富
用很少的人,作跨領域的服務,真的辦得到嗎?台灣仕馨服務協會社工鄭合君說,拚命做就可以!社工的拚命,甚至讓學子汗顏。一名實習生到協會實習後反映,協會的實習比其他地方要累得多,但是一看到督導(鄭合君)的行事曆上竟然沒有一天是休假的,就覺得沒有抱怨的資格。
這可不是說協會違反勞基法,實在是鄭合君熱愛服務又放不下心,無論孩子還是老人,她都俏皮地說:「太可愛了!」
鄭合君本來讀高職國貿科,只因老師覺得她太閒,就抓她到輔導室當義工,高一是她第一次接觸特教生,她說:「第一次和玻璃娃娃(成骨不全症)互動,就訝異他們努力求生、求學的意志。」從此棄商從文,以社工為志。
一開始,親友都不能接受她的轉變,「參加同學會時,我們商科的人眼中都是錢,而我能講的,只有對兒童和老人的服務,有點格格不入。」爸媽也老叨念,無法理解她為什麼放著有錢賺的會計工作不做,跑去做沒有錢的社會工作?但女兒努力讓他們知道,這份工作帶來的精神財富,現在爸媽已習慣也理解女兒為何一整個月沒回家了!
離開家鄉,到屏東讀書,進而服務在地社區、關心異鄉的人,鄭合君服務信念十足,而除了課後照顧和代間教育的活動,每天早上八點至八點半,社工還會帶隊到學校進行小團體輔導,在家長同意下,輔導生活出了狀況的孩子,例如人際關係不好,就有人際溝通的課,對象不限弱勢家庭,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健康快樂。
長者是祝福 不是負擔
以關懷獨居老人及居家照顧為主的「傳神居家照顧協會」,周一在舉辦「二○一三台北金獅獎國際青少年才藝公演」的活動上,正式宣告「小手牽大手」的理念。協會表示,只是讓長輩照護長輩還不夠,還要加入跨世代的交流才會圓滿,當天活動溫暖了兩百名長輩的心,更讓社會看見高齡長者的學習力與活力。
活動內容是讓新加坡、北京的孩子,與台灣高齡義工做交流,高齡義工包括九十三歲的阿公,他們用三個半月練好陶笛曲目,不僅要練肺活量,也要背五線譜和指法。協會執行長李志偉激動地說:「社會應鼓勵老人與小孩一起付出,大眾該明瞭,長者不希望成為國家負擔,相反的,更想成為國家的祝福。」
協會曾推出「老老介護」的概念,由一般家庭的高齡者,擔任義工去關懷獨居長者,他們學習陶笛、歌唱,好在家訪時氣氛更熱鬧,後來有被服務的獨居長者也加入關懷行列,現在能與孩子一起交流,不只樂活,也變得忙碌。
「唯有走出孤獨,人生才有希望。」李志偉說,「小手牽大手」的概念,顛覆了以往都是長者扶助幼童的「大手牽小手」思維,老年人因為生理、體力的老化,才需要被年輕人關注、鼓勵與支持,所以協會發起「認領老人」的計畫,以一個孩童關懷一個獨居老人的方式,呼籲爸媽讓孩子在年幼的心田埋下愛的種子。
關於台灣仕馨服務協會
台灣仕馨服務協會的成立,要從理事長暨創辦人王明鳳說起。王明鳳本是一線服務人員,後來在美和科技大學任教,覺得學生不應只在校園裡吸收知識,更該到校外實作!於是在學校裡成立了社團「仕馨志願服務隊」,不過學生實作時常遇到問題,便以成立協會、聘用社工員為顧問的方式,既能解答問題,又做教學實務的延伸,仕馨的「仕」字,取的還是讀書人的象徵。
特別的是,協會服務的領域有別家扶基金會、兒盟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而是別出心裁的挑戰一次服務兒童與老人。王明鳳說:「我本來在北部工作,主要服務兒童,後來到了南部服務老人,發現鄉村的老人很悲觀,認為自己是『三等公民』,年紀到了就是等吃、等睡、等死,我希望改變這種現象,想起常有人說,長輩就像孩子一樣,就嘗試把兒童服務的技巧帶入社區老人關懷中。」
鄉村老人雖生活消極、落寞得多,可是對於小孩仍難抵誘惑,最愛和小朋友玩,問題是,社區常見祖父母騎車載孫子上下學,孫子卻不那麼敬重祖父母,以致祖父母接送完孩子,就沒事可做,代間距離明顯,協會便將服務變成跨領域的代間融合,讓孩子認知到,人老了、身體不好、行動不便、不知道孫子在玩什麼,這些都不是他們願意的。
另外,仕馨的知名度不高,與協會營運得很低調、很少做媒體宣傳有關,活動得靠王明鳳演講、授課時順帶招募認同理念的義工來支撐,雖然經費可以仰賴社工撰寫計畫、申請補助,不過在開闢經費來源上,協會受限於許多原則,例如擔心資源會重複,曾婉拒在學校放發票箱,就怕分了其他弱勢團體的資源。有意願支持經費或加入義工行列者,可與協會聯繫:(○八)七七八八七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