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以前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偏遠的山村,因為久旱不雨鬧旱災,當地政府決定開一口井來解決用水問題。
為了鑿井,全村既砍樹又修路,終於把掘井機器運進來;結果忙了半天,一滴水也沒出現,檢討原因才發現,他們只顧著處理相關技術問題,隨便挑了塊空地開工,卻忘了請地質水文專家勘查鑿井的位置。
在一個沒有水的地方,是怎樣也打不出水來的。
一個問題,必須選對角度去探索,才能迎刃而解。
在讀《孫子兵法》的時候,我就想,這本不足六千字的兵書,居然能在講究超視距精確打擊的今天,還像昨天剛寫出來一樣,受到世人瘋狂的擁戴,它應該不只提供了幾個普遍性的作戰原則,也不只建議了幾個唬弄敵人的小把戲;那麼身為讀者的我們,該如何抽離小格局,參悟其中奧祕呢?
後來看到有軍事家評論拿破崙,說他是:「戰術上的天才,戰略上的矮子」,終於豁然開朗。原來戰爭跟人生一樣,謀畫的時候,除了要考慮用計謀一點一點來達成心願,更重要的是在縱橫變化的沙場上,先擬好大目標的「戰略」布局,才能找到配合攻守的「戰術」,以及相輔相成的退場機制。
打仗若只把注意力耗費在一些瑣碎地方,被不重要的細節吞噬了精力,到了該衝刺時,早就累壞了,就算再偉大的將領,也經不起在無關緊要處凡事糾纏。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情勢不對、時機不對,就是犯了戰略上的錯誤。
就像一顆西瓜,外皮還透著青綠就把它剖來吃,味道當然不會好;又像頂尖的建築師,即使畫出了最時尚的藍圖,然後用最先進的器械、最優質的材料,在沙灘上蓋一棟大樓,很顯然,終將一敗塗地。
因為這犯了一個根本錯誤,沙灘上即便造出偉大建築,一有風吹草動,也不會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