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言慎行」在中國傳統被奉為圭臬,尤其為官者更是謹言慎行,以免遭殺身之禍。但是現代社會,政治人物要經過選舉的洗禮,重視口才表現,要為政策辯護,行之既久,就很難慎言,在公共場合三字經衝口而出的現象常有。《刑法》中也特別針對粗口訂定有誹謗的罰則,顯見民主社會中,慎言已經不再是一項美德。然而,政治人物如果不懂得慎言的道理,必然會為政治帶來紛爭,為社會帶來紛擾。
《易經》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儒家思想也強調謹言慎行,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慎言的重要,他說:「訥於言而敏於行」,「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一般人理應如此,政治人物的慎言則更重要了。
春秋時鄭國大夫祭仲,在朝專橫跋扈,當時的君王鄭厲公無法約束他,於是私底下找了朝中大臣雍糾計畫謀殺他。雍糾回到家裡,一時興奮向妻子吐露,結果雍糾的妻子卻在無意間告訴了她的朋友,致使傳揚出去。祭仲獲悉後,便先下手為強,把雍糾殺了。這是禍從口出的典型。
李登輝當政時經常口無遮攔,講著講著就容易說出內心的真正意圖,甚至引起政治糾紛。例如他說「釣魚台本來就是日本的領土」,引起領土主權的爭議;他在對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訪談時說出「台灣人的悲哀」,「國民黨是外來政權」,也讓很多人心裡不是滋味;他針對反對人士說:「要走就讓他們走」,引發一波移民潮;最著名的就是「中共再大也沒我老爸大」,終至引來飛彈危機。可見慎言的重要。
阿扁執政時期的外交部長陳唐山批評「新加坡不過鼻屎大國家」、「捧中國的LP」而被戲稱為「LP部長」,麻煩的是此語引來外交風波;台灣和新加坡的關係雖沒有因此斷絕,但好不容易從蔣經國時代和李光耀建立的關係,因此打壞。這是外交官沒有慎言的典型例子。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對「女版馬英九」的封號表示抗議,並說:「他連精英那塊都不如我。」並說自己的知識性比馬英九高很多。在傳統上,謙卑是一種美德,由自己口中去強調高於對手的情況,只有在敵對國中才會如此,即使是三國對陣時代,曹操對劉備的評語也是「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很少見自己恭維自己的。
台灣在四十年前從農業社會邁向工商社會的歷程中,還是個守舊知禮的社會,民間的互動往來很少爆粗口的;但經過立法院的朝野爭鬥之後,社會風氣大變,立法院經常成為爆粗口的示範場所,當時「幹醮」一詞成為時髦用語,「幹醮」只是對事情表達不滿而已;最近則常見「嗆聲」、「踹共」一詞,已經是戾氣飛揚的場面。慎言的美德早已被埋在故紙堆中。
佛家講身口意三業要清淨,三業中,又以口業為最粗猛,意業最細微。口業就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不造這四種口業其實就是慎言。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醒他的弟子,說話前要先用三個篩子過濾:「是否真實、是否善意、是否重要」。請當前政治人物務以慎言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