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留中輟生的義行善舉,名聞全台的陳綢阿嬤畫像。圖/林耀堂
故鄉埔里有一位收留中輟生、幫助孩子從歧途回返正路的慈善家陳綢阿嬤。她的義名傳播全台,作為埔里子弟的我,怎能不為她寫像?於是在她的弟子蔡雪馨女士的引介下,這天我來到陳綢阿嬤的良顯堂。
午飯前的一個空檔,陳綢阿嬤正在堂內大廚房的灶前煮菜脯。看到我時,她先在「灶孔」內添好柴薪,洗了手後,再領我們走到客廳。
「我家以前在茄苳腳開精米所,我是林來福的小兒子。」我先自我介紹:「我爸爸是育化堂的鸞生,在廟裡服鸞很多年。」陳綢阿嬤點點頭,娓娓地說:「我十四歲在育化堂入鸞門,恩主對我很照顧。廟裡有幾位長輩,包括來福伯,都對我很疼惜。這些人往生之後,我非常思念他們。有一天,我向恩主祈求,希望能再看見他們一次,恩主答應我的請求,就在廟裡,顯現了我想見的四位長輩給我看,包括來福伯。」
我相當驚喜,原以為逝世多年的父親,早已被鄉人遺忘,沒想到還存在陳綢阿嬤的記憶中。我拿出紙筆,開始速寫陳綢阿嬤。她端坐不動,但嘴裡仍絮絮地說著話:「我年輕的時候,過得很苦,恁爸爸對我非常照顧。那時我耕作幾分瘠田,有一年歉收,要交的田租交不出來,只好去向開碾米廠的來福伯賒穀子去交田租,說好後冬收成就來還穀子。」
她停頓了一下,我幾乎無法動筆了,豎直耳朵聆聽著。「結果,到了後冬,因為蟲害稻子被啃光,穀子還是收不到應有的數量。我怕對你父親失信,只好請育化堂幾位長輩,包括你父親到我家走一趟,看看我的苦境實情。結果你父親很爽快地說:不要緊,妳就擔柴來兌就好,不用再等榖子了。一下子讓我的憂心放了下來。」
我繼續畫著畫著,就快完成了。陳綢阿嬤的故事卻還沒說完:「後來,我認真的去山上撿柴擔去你家,記得我只擔過兩趟,到第三趟再去時,你爸爸就跟我說:阿綢,可以了,以後不用再擔來了。」
終於畫到陳綢阿嬤了,還聽到一段父親的往日善行,我的心情非常輕鬆愉快。回家後,我向太太轉述這件事的過程,說著父親的軼事時,才說到一半,卻突然哽咽說不下去,終於哭了起來……塵封在心底對父親深深的思念,如湧泉般噴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