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文學的寫作,始自於魏晉南北朝,宋初謝靈運首先揭開了山水詩的序幕。
我國在東晉之前,沒有把山水做為詩歌寫作的主要體材,有「美髯翁」之稱的謝靈運才意識到把山光水色寫入詩中。
他的作品「體物極貌」非常成功,如〈登池上樓〉:「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上句寫傾耳聆聽,遠處的波濤聲依稀可聞;下句寫極目眺望,遠處的山峰高峻重疊依稀可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寫初春景象,池塘四周,嫩綠的春草欣欣向榮;柳樹之間,小鳥兒不停的川梭,愉悅的鳴叫。〈登江中孤嶼〉詩:「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寫雲霞與日光互相映照,天色與水色澄澈鮮明。他寫的每一首山水詩,都筆觸活潑,詩中有畫,不愧為是我國第一位山水詩人。
謝靈運遊山玩水的興致很濃,有時候可以日行一百六、七十里,遇到無路可走的時候,往往砍伐樹林,開闢道路,盡情遊覽。為了登山,他帶著輕便的柺杖,製作了防備風雨的「曲柄斗笠」,也發明了可以脫去前後齒的「謝公木屐」,這種鞋子「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後齒」,完全符合身體力學,無論上山、下山,都可以保持身體平衡,不會使腳部受傷,可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山水玩家。
他出身於上品的門閥世家,卻不幸遭遇了歷史上最動亂的時代。他身仕晉、宋兩朝,身處亂世,本應謹言慎行,可是他既好「臧否人物」,又不改其「狂放不羈」的本色,元嘉十年以四十九歲的壯年,被人誣陷造反,在廣州遭受到棄市的極刑。
篤信佛教的謝靈運,臨刑前將他飄飄的美髯,施予南海祇洹寺作為摩詰神像的鬍鬚。寺內僧人,代代護持,非常珍惜。直到兩百年後唐中宗時代,安樂公主為了端午節的「鬥百草」遊戲,派人拔去數根謝公的鬍鬚,其後又怕他人效法奪取,再派驛騎前往南海全部剪除並加以燒毀,於是謝公僅有的遺物,從此消失於人間。
謝靈運一生仕途坎坷,但是在文學上卻開啟了詠唱山水的先聲,成為千古傳頌的第一位山水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