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日本相撲好手來台觀光,曾轟動一時,好不風光。其實相撲既不是日本獨有的活動,更不起源於日本,中國古代就有相撲之術。
據《夢梁錄》記載:相撲乃角觝之異名,為中國百戲之一,宮廷常聚諸力士相角力,以能顛仆他人者為勝,故為皇室所喜愛。
相撲在秦朝時已很盛行了;按《史記》記述:秦二世在甘泉宮作角觝俳優之觀;到了漢朝相撲更為普遍,《漢書武帝紀》中稱:元封三年春,武帝破樓蘭、平朝鮮,威震四海,遂作角觝戲,三百里內皆來觀,其盛況可以想見。
到了唐代,相撲已遍及市井,《唐音癸籤‧樂通》說:兩軍分列左右,擂鼓,引力士裸裎相博,較力以分勝負。又《事物原始》謂:常見小兒兩手據地,以頭相觸作鬥牛狀, 可知相撲連小兒也仿效了。
總之,角觝盛於秦漢,至晉已有相撲之名,唐、宋、元、明都很普遍,至清代中葉方漸沒落,但相撲之術起源於中國,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