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四時讀書樂》的作者是宋末元初的翁森。翁森是浙江仙居人,字秀卿,號一瓢,隱居不仕,以教書為業。他曾以朱熹的白鹿洞學規為訓,所以跟隨他學習的人很多,他曾留下一部《一瓢稿》。
隱居不仕,讀書就少了一份壓力,多了情趣,春、夏、秋、冬四時讀書才會盡得其樂,吟成詩作,留後人欣賞。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道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春風吹拂,流水淙淙,鳥鳴枝頭,花落水面,翻讀自己喜愛之書,讀書之樂,讀書人心中自知。窗前的青草讓它們自在地生長吧,留得窗前一片綠陽,鳥語花香伴著書香,一片天籟,情境交融。
如果到了夏天,暑氣天熱,能否尋到讀書之樂呢?在作者的筆下又是另一番情景:
「新竹壓檐桑四圍,小齋幽敞明朱曦。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北窗高臥羲皇侶,只因素稔讀書趣。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
新竹壓檐,門窗敞開,晨光初露,正好讀書。夜晚剪去燭花、流螢入室,北窗下手握一卷,與書中人對語。晨讀、夜讀中可得夏天讀書之樂,書中的優美意境,無聲宛若有聲,彷彿聽到瑤琴一曲,吹得心中一片清涼。
夏盡秋來,天涼氣爽,正是讀書的好季節,詩中寫道:「昨夜庭前葉有聲,籬豆花開蟋蟀鳴。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近床賴有短檠在,及此讀書功更倍。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秋夜讀書,當是一年中最佳之時。落葉聲聲,蟋蟀聲聲,伴著讀書之聲,讀到高興時,走出屋外,看一輪明月,滿目霜天,其樂無窮啊!
冬天,晝短夜長,雪打門窗,一爐一火一壺茶,讀起書來,有滋有味。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書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彌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