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題字實乃咱中國人的一大習慣。說起來,這一習慣還很有歷史淵源呢!
遠古時,老祖宗就喜歡到處題字。他們首選的是龜甲獸骨,於是甲骨文出現了,他們又在青銅鑄造的大鐘、大鼎等器物題字,於是鐘鼎文出現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便開始巡遊,他很喜歡勒石刻碑,說白了就是到處題字自我吹噓,把功業誇得跟朵花似的。秦朝很快灰飛煙滅,可秦始皇題字的功夫倒流傳了下來。
東漢的大將軍竇憲一舉趕跑了北匈奴,勒石記功於燕然山,這和今天咱中國人到處刻「到此一遊」沒啥兩樣;只是竇憲的碑文由文豪班固所撰寫,其立意、文釆都高人一籌罷了。
勒石刻碑最多的當屬清乾隆皇帝,他不僅好刻碑,還喜歡在字畫珍玩上簽章題詩,為此鬧了不少笑話。
勒石刻碑成本太高,非一般人能玩。古代文人們熱中於題壁作詩,以致古詩裡專門有個種類叫「題壁詩」。
李白遊黃鶴樓,詩興大發,打算來兩句,可一抬頭發現崔顥的〈黃鶴樓〉,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可見崔顥的那首是題壁詩;後來,李白遊覽南京,也來了首〈題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大約也是題壁詩。
唐代詩僧寒山有詩云:「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來六百首。一例書岩石,自誇云好手。」瞧瞧,這才是「題壁詩王」啦;元稹和白居易是好友,元寫白詩於閬州西寺,白則寫元詩百篇,合為屏風,白居易樂呵呵說:「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與君相與知何處,兩葉浮萍大海中。」
到了宋代,題壁詩也是蔚然成風,光從題目看就有王禹偁〈題僧壁〉、蘇舜欽〈題花山寺壁〉、王安石〈書何氏宅壁〉、蘇軾〈題西林壁〉、楊萬里〈題龍歸寺壁〉、陸游〈題酒家壁〉、林升〈題臨安邸〉等等。
詩人好題壁,普通人也紛紛效尤。明朝時,蘇州楞伽寺牆上題滿了歪詩。有人看不下去了,在牆上憤然寫道:「多時不見詩人面,一見詩人丈二長,不是詩人丈二長,緣何放屁在高牆?」下面更有高手「跟帖」道:「放屁在高牆,為何牆不倒?那邊也有屁,被它撐住了。」
古典小說裡對題壁詩也有著墨。像〈水滸〉裡林沖在朱貴酒店裡題詩,宋江在潯陽樓題了一詩一詞,林沖題詩後被朱貴認出,宋江則因題詩,被黃文炳揪到小辮子,險些掉了腦袋;〈西遊記〉中悟空翻如來手心,自以為到了天邊,在如來中指題了「齊天大聖到此一遊」。猴子文化水平低,寫不來文縐縐的詩,只能題字,誰知千古之下,眾多國人仿效,不僅題字滿神州,而且不辭辛勞到國外題寫,以後若是能飛出地球,怕是要「到此一遊」滿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