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爸爸願望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

 |2013.06.22
1480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儘管父愛難以表達,但父親卻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大陸新華社綜合兒童教育專家意見,表示父親在一個家庭具有「榜樣」作用,無論對孩子智力發展,還是個性品質的形成都非常重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父母的教育是有所側重的。嬰幼兒時期以母親教育為主,小學階段責任各半,但上了初中後,父親的影響力變大,父親會讓男孩成為真正的男子漢,讓女孩更有自立精神。

「嚴父慈母」向來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模式,但隨著愈來愈多「八○後」(即台灣的「七年級」)走進婚姻殿堂,「升級」為父母,不少「八○後」父親正逐步顛覆「嚴父」的形象。

如何當一位好父親。究竟是扮演慈父?還是嚴父?成為「八○後」男性私下經常討論的話題。新華社記者採訪了十幾位「八○後」父親,他們說,希望和孩子平等交流,擁有更加和諧的親子關係。

在長沙工作的「八○後」蕭治宇是一對雙胞胎女孩的父親,他認為,選擇當「慈父」,並不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味地溺愛孩子,而是和孩子平等交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岳陽工作的晏玉林則說,在資訊時代下,父母掌握的資訊是有限的,過去的「棍棒教育」已不適用於當今社會,因為孩子都有叛逆心理,如果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孩子身上,反而容易教育出叛逆的孩子。

在廣東工作的向琪則說,「我考慮以後將孩子送到國外,讓她學會獨立生活。十八歲之後,她將真正獨立,我們不會干涉她的人生。培養子女獨立的性格,讓成年子女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中國家長需要學習的。」

不少「八○後」父親表示,不會在家庭中板起面孔教訓孩子,更希望與孩子平等交流,和孩子分享生活中的快樂。但「這並不意味著放任孩子做錯事情,不辨是非。我會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果孩子做錯了,我一定會告訴他,為什麼是錯的。」一位「八○後」爸爸說。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王衛華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孩子的教育有更高的要求,家庭教育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智力培養,還應該關注「情緒智商」,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有耐心、有原則,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