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生活學--素人拍落番 演活思鄉金門情

郭士榛 |2013.06.17
1695觀看次
字級
紀錄片《落番》中,油麻菜籽命的金門女人。圖/唐振瑜提供
紀錄片《落番》劇照,金門女子思念在南洋打拚的親人。圖/唐振瑜提供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彈丸之地金門,除了充滿可歌可泣的戰地故事外,華僑奮鬥史也是文化歷史中重要的一頁。曾敲響金鐘、獲最佳紀錄片導演的唐振瑜,以描寫金門人散居南洋發展的紀綠片《落番》聞名東南亞。唐振瑜說,「故鄉變異鄉,異鄉變故鄉」,拍片最大的收獲,就是幫助南洋的金門華僑回金門尋根。

在金門國家公園支持下拍攝的《落番》,曾獲第三十四屆金穗獎、第四十五屆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白金牌獎、第四十七屆金鐘獎,也是新加坡「台灣電影一百年」的開幕片。唐振瑜表示,《落番》以離鄉、思鄉、返鄉,交織成一部感人的紀錄片,還被新聞局作為海外使館的典藏影片。

《落番》講的是金門一八六○年後的金門移民史,以「變奏的旋律」、「家書的念讀」、「歌謠的抒發」三種情境貫穿,述說金門人在南洋異鄉奮鬥有成後相繼返鄉回饋故里的大時代故事。

金門早期很多人結婚第二天就到南洋打拚,再回鄉已白髮,看著守活寡一輩子的妻子,淚眼相望。唐振瑜說:「這部片雖然以金門為背景,講的是金門島移民故事,事實上也是華人整體的移民故事。」

素人演員難掌控 導演要變通

唐振瑜說:「一般拍紀綠片沒有劇情,但我的紀綠片包含了故事情節,像《落番》中的每一段都是可改拍電影的好故事。」由於拍紀綠片演員都是素人,劇情都是他們的親身經驗,增加了感人的一面。」

唐振瑜表示,金門人個性害羞,素人演員先答應拍,後又不肯拍,他靠經驗,遇困難變通,修改劇本。像是為演員設計情景,找牛車、路線、場景,最後演員還是不肯拍。過程辛苦,但片子成功,辛苦都拋腦後。縱使辛苦,唐振瑜還打算以《華僑傳》三部曲方式,用電視、電影記錄華人血淚史。

唐振瑜拍多部金門影片,許多人都誤以為他是金門人,「其實我來自鹿港小鎮,當兵駐守古寧頭,沒想到退伍五年後,又來金門拍《古寧頭大戰》、《八二三砲戰》等電影」,當時他跟著丁善璽等導演做場記、副導演,後來自己當導演在金門拍劇情片《星月無盡》,對金門有特別情感。

傳統題材新觀念 盡收戰地美

唐振瑜說:「我發現金門不僅有美景,更有豐富的人文,而受感動。我一直關注金門,以記錄金門文化與變化為主要目標。」

「雖然《落番》感覺很傳統,但至少是一個特殊題材。」唐振瑜說,不論是拍電影或紀綠片,觀念一定不能落伍,必須跟著時代不斷進步,才能立足市場。

在影視圈有三十多年資歷的唐振瑜認為,眼前雖因政府推文創使電影事業露出曙光,但前景未必大好。他指出,很多年輕人懷抱導演夢,除非一路堅持走下去,並像大導演朱延平、侯孝賢,建立起人脈,以誠信做關係,掌握資金來源,才有可能存活。

「台灣欠缺編劇人才,電影事業想要發光,除政府的政策清楚、支持外,人才培養、觀眾支持,及企業資金的挹注,多方面合力,才可使台灣電影事業再抬頭。」唐振瑜說,只要作品好,就有機會發燒到全世界。

唐振瑜 小檔案

一九六一年出生於彰化鹿港鎮,曾在中影公司、第一影業、大大影業、鴻泰電影、開元電影擔任過副導、導演、製片,在影視圈有三十年經歷,曾受金鰲勳、李行、丁善璽導演指導。民國八十年自組新汎亞國際多媒體,以拍攝文史紀錄影片為主。

在創作領域,跳脫框架的思維模式,逆向思考,追求完美創意,近年全面聚焦金門的文史紀錄。以紀錄片聞名,擅長用流暢的鏡頭語言與寫實的講故事手法,帶出滿滿的人文情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