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法發心中,已說明聞生滅法與聞無生法的情況,繼續介紹聞無量法與聞無作法。
(3)聞無量法
首先是二乘人聽聞無量法以後,修行四諦十六行觀,認為非歷經「七賢七聖」的階位不可。其次是只以自我開悟為目標而努力對治煩惱的二乘,與為了同時引導他人開悟而努力的菩薩。第三種是為了克服塵沙的煩惱,以便正確地影響現實的無量事相,但這也只限於菩薩。菩薩首先對治三界內惱亂眾生的塵沙惑,其次是壓伏、乃至破除三界外眾生的塵沙惑,以及壓伏最根本的無明惑。第四種不但要對治塵沙惑、壓伏無明惑,而且還要進一步斷除無明惑。
(4)聞無作法
首先是聽聞無作法以後,認為真理是完全否定現實煩惱的世界而體會的,也就是滅煩惱而悟真實。其次是認為真實的法是三乘平等證入的,其真理觀認為一切都是空無,故體得無生法。
接著是認為真理並非凡夫或二乘能體證,唯有菩薩能證得。這是把真理看成超越一切、唯一絕對的存在。最後一種是正確理解「無作」的意義,認為真理並非否定現實的事相,而是就事相來把握真理。更詳細的說,就是拋棄人們的作為,亦即「執著」,就著現實事相的原本情況來看世間,則無一不是中道實相的體現。
以上為聽聞四種四諦後,對每一種四諦各以四種了解態度來發心。然而此處不應只視為菩提心的內容,而應視為天台智顗的實相觀,由此才能進一步把握其整體的教學思想。
註:
1.四諦十六行觀:即觀苦諦有無常、苦、空、無我四行相;觀集諦有因、集、生、緣四行相,;觀滅諦有滅、靜、妙、離四行相;觀道諦有道、如、行、出四行相。(參閱佛光大辭典)
2.七賢七聖:七賢指五停心觀、總相念處、別相念處等三賢為外凡位,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為內凡位;七聖為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得、身證、時解脫、不時解脫等七種聖果。其極果阿羅漢斷盡見思(修)惑。
3.五停心觀:指不淨觀、數息觀、慈悲觀、因緣觀、念佛觀。一般修不淨觀以治貪欲,或修數息觀以治散亂,以慈悲觀對治瞋心,以因緣觀對治愚癡,以念佛觀對治多障礙。
4.總相念處與別相念處:以佛法的正見如實觀察身、受、心、法,能淨化諸眾生令息滅憂悲苦惱、得如實法的一乘道。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