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長期浸淫在佛像雕刻工作的葉佳讓,向來以此為藝術的表現,甚至是理念的傳達;他認為,佛雕不僅傳遞著宗教意涵,更應體現傳統木雕工藝的精髓,且融合當代美學並勇於創新;而從葉佳讓雕刻的各式佛菩薩像,不難發現他在自我不斷求精進下,重新詮釋佛之莊嚴法相,更為宗教藝術注入一股清新的風格。
在葉佳讓作品中占最多數的,要屬「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的觀世音菩薩,他常以民間流傳的「三十三觀音」為題材,其中〈昇龍觀音〉手持淨瓶,悠閒御立於龍身祥雲上,而觀音神情慈祥尊貴、典雅柔美,使人倍感親切,尤其葉佳讓的巧手將硬木化為靈活躍動的神龍,還有菩薩衣帶隨風飄冉,同時展現佛像的動和靜、力與美。
而〈鰲魚觀音〉中,菩薩腳踏龍頭魚身的鰲魚,此尊觀音法相典雅脫俗、神態自然,俱足觀世音菩薩「慈悲、智慧、威儀」的相好莊嚴,令觀者自然生起恭敬法喜心;而〈蛤蜊觀音〉的菩薩頭戴寶冠,端坐於兩扇蛤蜊殼中,展現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應機教化,並提醒世人心存慈悲,視眾生的生命與自己一般尊貴。
由於早年為日本雕刻佛像,因此,葉佳讓的作品總不經意洋溢著東洋風格,像是〈思惟菩薩〉以「維納斯」為創意發想,作品中菩薩捨去繁複的瓔珞裝飾,服飾也以簡單線條帶過,呈現出安詳思惟的典雅姿態。
而在〈西方三聖〉中,葉佳讓保留佛菩薩像法相的莊嚴,身形採S型流線,呈現出大寫意風格,整體造型遠看像蠟燭火焰,若作品從側面欣賞,柔美之線條則如一片蓮花瓣,是兼具信仰與藝術的現代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