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風吹過無垠的經緯,它心裡飛騰萬方的夢土呢?
又要如何寫掛在宇宙星空,它指引人心的無私光芒呢?
要來寫一位百年來的傳奇人物,即使有天賜的彩筆,也難以形容他的千分之一。只能零碎點滴的記下,數十年來,有幸近距離記錄他慈悲、智慧的言教。
一心為教 創造幸福
一九四九年,才二十多歲的大師渡海來台,第一站是基隆港。這座山城也是我的出生地,每每想起,都為家鄉的父老感到榮幸,那位往後開創「人間佛教」的大師,漂洋過海,腳下所踏上的台灣土地,是依山傍海的基隆。而這位青年僧侶,四十年後,一九八八年,他成為我剃度暨得戒的大和尚,他的影響力,開始從台灣走向歐美國家,百萬人依止他為信仰的中心。
時光匆匆,二○一三年春,深夜捧讀著《百年佛緣》,感動欲淚,我們何其有幸,有大師這顆「明星」照亮人間暗路,指引迷途的眾生走向光明大道。
《百年佛緣》全書十六冊,超過百萬言,輯分六類:生活、社緣、文教、僧信、道場、行佛。記錄這百年來佛教從荒山到寶剎的開拓歷史,在大師「一心為教」的宏願,佛教從山林走入社會,從離世走向人間,從自了走向普渡,打開一個百年的盛世佛緣,讓人們尋見到幸福、安樂的人間淨土。
簡約自律 食無揀擇
從二十多前在書記室協助《佛光教科書》的資料收集、文稿整理,遇吃飯時,侍者為大師準備的四、五樣菜,日復一日,他只擇一樣菜餚吃食。放下筷子,慈悲地推走眼前的菜碟,並且體貼的對著旁邊的徒眾說著:我吃不下,你們來幫我。至今大師亦然如此,一飯一菜對他而言已足夠了。滿桌佳餚,他不動貪念,仍時存五觀,保有叢林的嚴謹、自律。他個人雖不揀擇食物的甘甜濃淡,卻精於典座,研發十道麵食,並親自教導徒眾烹調「臘八粥」,並於全球設立滴水坊,推廣素食護生,把佛教的慈悲主義,藉由「滴水坊」具體的顯現出來。
冷暖自如 隨處安樂
少年時讀弘一大師傳,一條破舊、洗了又洗,泛黃的毛巾攝受多少人心。在《佛緣》裡,我們看到年輕的大師在嚴冬中,捨下僅有的棉襖贈予學長,心甘情願與嚴寒奮鬥。是怎樣的一個人可以「寒冬解衣」,又是什麼樣高尚的心靈,只見到他人眼中的冷意,無視於自身要承載的霜雪? 弘一大師泛黃的毛巾固然感人,大師的「同體大悲」,也讓人省思,學佛應在難捨能捨處行,方能契入佛的密意。
數十年來,大師常著厚厚的夾凳子,毛料作的,不論寒暑冷熱。會客時,加上黃長衫;法會時,披搭海青、袈裟,他出入各種場合,談話、開示、講座等等,外頭的四季輪轉,室內的空調大小,他從沒說過一句,太冷、太熱。一個冷暖自如,隨處安樂的人,他所處的法處,就如同佛陀為聲聞弟子顯現的「神通」一樣。佛這麼說:你們所見的是瓦礫濁惡的娑婆,而我所感受的是梵樂天雨紛落的佛國。
大師內在的寧靜、富足,為我們說法:人間佛國,當在人間求,當在眾生中求。
文字弘法 一心貫徹
大師一生沒離開文字,從年輕時撰寫《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無聲息的歌唱》等等,創辦《覺世旬刊》、《普門雜誌》、《普門學報》到二○○○年開辦「人間福報」。當時,大師對參與報社的編輯群,勉勵要「一心辦報」。這一心投入,貫徹始終是大師的性格之一。
福報至今邁入第十四年,大師在頭版的專欄沒開個天窗。從「迷悟之間」、「人間萬事」、「星雲禪話」,到目前連載中的「星雲說偈」。
晨起,大師書寫「一筆字」,用字畫所得充實「公益基金」,讓社會更詳和,讓視聽傳播的媒體能更純淨、善美、光面。大師說:大家不要看我的字,請看我的心。大師的每一分鐘,每個發出的心思,都念念於「但願眾生得離苦」,從不以行程繁忙或生病或勞累為由,休假、請假過一天。
記得一九九九年在澳洲黃金海岸,大師領導書記群編寫「佛光教科書」。才剛小中風的大師,無一點病容,每天早餐後,召開編寫會議,指示資料收集重點、整理綱目等等。那時值遇澳洲初冬紫扇花開時節,美不勝收。日夜加緊作業,聽著聽著,我像是回到「靈山」佛所說法的聖境,留存著大師的法音:要努力為自己的生命留下歷史。那一年,紫花的仙境雖已遠去,但成為我人生最幸福的記憶,有幸參與記錄大師的言教,那一個月,我學習到的不是文字的巧妙,而是看到一個聖者,他如何把自己的身口意去雕琢成一尊佛。
憐憫弱小 仁者佛心
《佛緣.生活篇2》,大師自述其人間的性格。輯錄親自的經歷,在這系列文稿裡,我們見到勇敢無畏的大師,另一面的細膩與柔軟。為救出灶火的缺嘴小雞,因為他感同身受小雞承受的「燒痛」。在海邊餵食海鷗,還關照到一隻瘦小的鷗鳥,怕牠搶食不到挨餓。於是大師循著牠飛翔的路線,把麵包拋出給牠。童年時,為一隻缺嘴小雞傷心難過,已成為千萬人景仰的大師,依然追著瘦小海鷗,執意完成麵包的餵食。
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大師作完八小時的心臟手術後,爭開疲憊的雙眼,他忘了自身的病痛,只看到在病床四周拖地的歐巴桑,錯認油畫的水果是真水果,還要侍者拿水果和她結緣。一個人經過那麼大的手術,卻沒有了自己,這樣一位「仁者佛心」,讓我們心生慚愧。如同年輕時,我閱讀聖經所說的:你若真心服侍最弱小的弟兄,即服侍尊貴的基督。大師不只是基督的仁慈,還把所有眾生視為未來佛,以真心、尊重、結緣,禮敬天地一切有情。
正法盛世 再續來緣
這篇《百年佛緣》讀後感,寫得忐忑不安,身心交迫,幾次想要放棄,但憶起大師「貫徹始終」的身教,不禁汗顏,只好勉力為之。
每一年將近八八父親節,心裡就盤算著要寫一篇「我的父親是和尚」,表達我真正慧命之父是大師。想著想著,二十多年過去了,我的筆無能道出對大師的感戴與孺慕之心,這篇點滴文字,無一點錦繡文釆,只是一片至誠懇切的供養。望讀者讀《佛緣》,應以「讀經」之心禮敬,生逢正法,有師如佛,這是千載難逢的佛法盛世。
《百年佛緣》是一部近代人間佛教的奮鬥史,更是我們不離菩提心,生生世世都須用心的「入菩薩行」的聖典錄。八十七歲的大師,一日巡視佛館三回,在他的世界,月月是向陽的華枝,遍地是和熙的春日。大師近日書寫: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語佛子,共結來緣。祈願,人人能讀出《百年佛緣》的自覺,爾後行佛所行,佛心不斷,再續來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