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飽受質疑的「抽籤定勝負」,教育部公布「零抽籤」配套方案;會考成績採三等級、七標示,同分超額全部增額錄取,免試名額比率至少兩成五,不抽籤及免試入學名額比率都將入法。
教育部長蔣偉寧重申,會在六月十五日之前定案公布,不再改變。這個期限距今三周,但「零抽籤」配套方案仍有諸多爭議。
十二年國教立意良好,希望培養學生多元能力,不是只會考試,希望透過鬆綁考試,讓老師正常教學,學生能有更多機會探索興趣,找到想走的路。
免試入學不採計在校成績,會考變成學力鑑定;超額比序項目除了會考,還有志願序、社團、義工、體適能等,會考成績不能超過三分之一。但有的縣市用了很多比序項目,希望減少比不出來要抽籤的困擾,然而比序太多,被家長罵翻;不論當義工、幹部、證照、檢定等拿分的項目,都有人不滿,尤其不利於弱勢學生。
競爭最激烈的基北區比序項目最少,拿掉可能引起爭議的項目,卻造成同分抽籤機會大增。如何達到免抽籤?教育部規畫,學校如辦理特色招生,增額部分由特招名額挪支,以特色招生名額的百分之五為限,萬一超出,也會增額錄取,絕不抽籤。
不過,增額錄取規範細節、比率,不可無限上綱。基北區超額比序項目少,同分機率相對變高,教育部希望避免抽籤,不能統統要求學校承擔。
其次,採三等級、七標示,分成精熟(A)、基礎(B)及待加強(C)三級,但精熟和基礎級另標示A++、A+及B++、B+。本來學生只要拚五科精熟,現在卻得拚五科A++,分得愈細只會愈增加學生壓力。
為避免出現抽籤狀況,教育部要求一○三年度免試入學比率,各校須達到百分之二十五;台北市明星高中校長不滿說,現行討論的免試入學管道,均以百分之十五為前提,教部不溝通就宣布,使學校須大費周章修改,且入法後難以修正,希望改以行政命令,視每年實施狀況逐步調整。
百分之十五、百分之二十五之爭,被批評是為避免少數明星學校抽籤。教育部長宣示絕對不抽籤,安了不少基北區家長的心,卻引來其他縣市及家長反彈,認為全國所有免試就學區一起陪葬了。
超額比序項目設計多元,教育部無法好好使用,只好更動會考成績的標示,顯示制度設計理想跟現實差很多,且全國分成十五個招生區,免試入學要進行超額比序,每個招生區比序方式又不一樣,許多家長弄不懂,當然紛紛抱怨。
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主張不抽籤入學、也希望升學制度不要太複雜,但教育部提出的新方案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更複雜難懂;對學生來說,每年有會考、特色招生兩種考試,題目甚至比基測還難,能否降低學習壓力?
十二年國教歷經多年研討,實施後每年要花二、三百億元經費,如果成效不如預期,學生仍被升學壓力籠罩,就違背「新教改」初衷。教育部必須以更審慎態度,仔細規畫十二年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