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二年的科幻片經典《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竟可在山下的影音店找到,這麼久的電影了,還是DVD版本,這真令人感動。回到此城,遷往新居,頭幾件事就是在左右鄰里搜尋最近的影碟出租店,規模不能太小,片子要齊,價格要公道。找到了,就像船釘了錨,精神落了戶,這讓人無比心安。
固定租借影碟的習慣是異地生活時養成的。在台南時,我都往學校附近、長榮路上一家自營影音店租片。起初,是大一莎士比亞通識課的老師要求大家回去找看導演巴茲‧魯曼(Baz Luhrmann)的九六年版《羅密歐與茱麗葉》(William Shakespeare's Romeo + Juliet),為了這項作業,我在店裡開了戶,十餘年便從此一路租下來。老闆是個憨直矮胖的中年人,喜歡和客人寒暄,推薦當期好片;知道我讀醫後,便常問我高血壓的保養之道。他的女兒也讀成大,我曾開玩笑地問他,女兒有沒有當上映象社社長?畢竟,擁有這麼一個彈藥充足的電影庫,不是做為影痴最好的後備嗎?
有陣子,我認為影音店員工是個還不錯的打工選項?可以一邊看著電影一邊上班,世上有沒有這麼好的事呢?尤其,那又是個考驗觀影經驗和記憶力、充滿微妙成就感的工作。裴斗娜曾主演的《空氣人形》,片中她便是個出租店店員,從開始的一問三不知,到後來客人只要說出:「我想找一部好像誰誰誰怎樣,然後又怎樣的片子……」就能馬上回話,「啊,那是XXXX吧!」這樣被需要的感覺,實在是一件令人著迷的小事啊。
有人或許覺得電影就該是到戲院觀賞才對,譬如好友小朱,她是個有大片上映必衝電影院之人;但對於常常追不上放映期間的我來說,DVD是善等待者的救贖。細究起來,「租借影片」這意象之於我,可能亦和過往的歡快記憶相連。那時,還是台灣家用錄放影機興盛的年代,人人家裡都有這麼一台汽車造型的迴帶機,來來回回倒著VHS或Beta,街邊販賣盜版影帶的貨車猖獗,而社區裡,總有一家架子直抵天花板,滿滿錄影帶互相挨擠著的在地出租店。娛樂未如今日蓬勃的上個世紀九○,全家出動選支片子,就是打發周末家庭時間的好方法之一。
國一那年,母親和我一同迷上黎明,那個出生在北京、紅在香港的Leon Lai。他在《今生無悔》裡演的那個深情騎士程朗怎麼那麼帥?向來不准我買明星唱片的母親,竟破天荒地替我買了張黎明的最新專輯。無憂的秋日傍晚,我們手挽手,拿著幾盒港劇,一邊討論劇情,一邊從錄影帶店走回家?這是對甜蜜的母女吧。而我們都還未預視,其後國高中數年,母親和我之間,即將因為她愈要加諸其上的課業壓力、與我的反抗,開始干戈相對、劍拔弩張。
如今想來,和母親一起窩在客廳沙發裡親暱地看著港劇的日子,說不定,就是自青春期始,直到我上大學離家前,最快樂、也最深刻的一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