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中華書局將引進台灣高中課程「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與北京多所中等學校合作,做為高中學生研讀的教材;並以此為基礎,向全大陸中小學校推行,以建立中華文化的教育體系。相對台灣因為講求教育多元化,及之後的「去中國化」政策,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已將中華文化課程實質上去除了。
民國五、六十年代的高中課程,增加了「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主要的內容是取材於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以儒家思想為主軸,從傳統文化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教材入手,這是政府遷台之後的一貫政策。
當年不是高中才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小學、中學都有「公民與道德」課程;國文課本中各年級也有唐宋詩詞選,及《論語》、《孟子》及先秦諸子的選讀。學子對於傳統文化是在所有學程中耳目濡染,陶養成具有中華人文素養的人格。
現在五、六十歲以上的國民都對於傳統中華文化有一定的認知,人格上也具有中華文化的氣質。相較於時下年輕人,不論在思想觀念和為人處事上都有很大不同。當年台灣推行文化復興的年代,大陸正在搞文革,是徹底破壞傳統文化的年代。兩岸培養出來的人自然具有不同的人格。
台灣在李登輝執政之後,開始不重視傳統文化,及至民進黨執政時更是刻意「去中國化」,凡是和中國有關的東西,包括國營事業都要改名,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歷史教材也做了更改,歷史不再以中華傳統史觀為主軸,而是偏重台灣史觀,高中的「中華文化教材」自然也不能倖免,「九八課綱」把它從必修改為選修,實際上就等於是「廢修」。經過二十年,學子們已經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了,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現在大陸經濟發展起來了,重新建構自己的價值,過去馬克斯、列寧、史達林的思想觀念畢竟是外來文化,中國文化自來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本思想,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文化源頭。中共從十七大之後開始重視文化建設,十八大時習近平提出了「中國夢」,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要「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教育部近日公布「提升國民素養報告書」,要求高中生應具備語文、科學、數學、數位、教養等五大素養。過去教育講究「德智體群」四育並重,其實就涵蓋了現在的五大素養,以往都是以「德」為先,現在卻把「教養」擺在最後,可見教育部本身就不太重視德育的培養。中國傳統一向以德為教化的根本,一個無德之人就算有再過人的才華,也會受到鄙視,這就是傳統的價值。
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已進入深化期,緊接著就要政治議題的協商,其實兩岸的競爭,歸根究柢是文化的競爭;政治是一時的,誰的文化引領未來中國的走向,誰就是中華文化的正統。不論從學子的人格培養,還是從中華文化正統的傳承角色,教育部都不可偏廢「中華文化基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