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顯示有六成的民眾最希望政府拚經濟。台灣的悶經濟,連行政院長都看不下去。經濟之難以振興,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剌激和動能。《紐約時報》也指出,台灣科技產業市場占有率逐漸下滑,創新不足、人才流失是台灣科技產業優勢漸失的主因。
台灣經濟重心的電子業,由於產品生命周期短,對創新的需求特別敏感。台灣產業的未來挑戰即是如何找到創新產業和產品。儘管創新已成為台灣政府與企業主的口頭禪,但在推動創新的心態上沒有足夠的訓練。
法國知名的政治經濟學者索曼五月初來台演講時,提到台灣的優點在於中小企業的精神,台灣很多年輕人想創業。這點被現場聽眾立刻反駁,指出現在台灣青年都想當公務員。
索曼對台灣的觀察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台灣。那時候的年輕人經過嚴格競爭擠大學窄門,大學畢業後擠大企業或者想辦法籌資做生意創業,只要年輕人有創意和想法,肯拚,機會永遠是有的。這股銳氣和衝勁是台灣中小企業向上和經濟繁榮的根源。但是現在已經沒那股氣勢了。
以目前年輕人進入社會的二十二K起薪,到勞保退休上限四萬三千九百元,雖然實際薪資可能稍有增減;但政府設定勞工一生的薪資變動幅度實在有限,以這麼狹幅的薪水加上退休後每月僅有一萬多元的退休年金,對年輕人實在沒有太大的誘因。再加上廠商西進,許多薪資高的職缺都移往中國大陸,就算中國的投資環境沒有過去好,許多台資工廠移出,但高薪職缺仍沒像春燕不回一樣。
相較於公務員初級新進人員起薪就比勞工高,且薪水穩定,公務員並有法律終身保障,不必擔心公司營運不佳裁員減薪的壓力,退休後還可享有八成以上的退休薪。公私部門待遇和福利相較,年輕人當然選擇進入公門。從今年元月的台灣公務人員初等考試,有超過六萬六千人爭搶三百五十七個職位的盛況,證明了台灣的公職熱。
即使第一流的人才進入公職,他們所要求的只有循規蹈矩,聽從長官指示,少做少錯,台灣最好人才的創意和幹勁都磨損消耗在此。結果是四分之三的民眾抱怨行政效率糟。台灣誤導人才,錯置資源至此,難怪如一灘死水,沒有創新的動能。政府在全面檢討公教人員和勞工退休制度時,必須拋開政治考量,思考社會長程的發展,採行較為公平合理的制度,平衡公私部門的福利誘因。
年輕人失業嚴重,若干歐洲國家年輕人失業率高達五成,如何剌激年輕人創業和創新,是舉世政府的課題。德國與法國最近將針對此問題推出「歐洲新政」(New Deal for Europe),獎勵創造就業的公司。歐洲投資銀行將投入數十億歐元貸款,用以推廣教育、 訓練及創造年輕人的工作。
台灣雖然一直有獎勵青年創業貸款的制度,但是在經濟低迷、高失業率時期,應放寬條件,提高貸款額度和諮詢服務,讓年輕人有機會努力實現創意和想法。只要年輕人願意試,社會就會動,整個動能就會慢慢出現,必能有助於達成同時解決經濟和社會問題的雙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