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高雄市開業醫師楊家福經常利用坐車空檔寫病歷、傳LINE、上臉書,有次突然發生嚴重眩暈,連躺下都天旋地轉,就醫診斷是長時間專注看手機螢幕,眼部震顫引發內耳失衡;現在他「連在車上簽個名都怕怕!」
身為胸腔科醫師的楊家福是智慧型手機重度使用者,常在臉書和LINE上分享他參與公共事務、探訪病患、和同好組樂團演奏等資訊。原本他自恃視力佳、又不玩遊戲,使用手機聯絡事情是「正當用途」,但眩暈症狀發生後,連躺下都要昏十秒以上,才會慢慢好轉。
楊家福到眼科檢查並無異狀,僅近視度數有輕微增加;耳鼻喉科醫師認為這是一種「姿勢性的眩暈」,因車身搖晃,眼睛又專注看手機螢幕,才引發眼部震顫、導致內耳前庭失衡。服用促進耳部血流的藥物後,楊家福眩暈已改善,雖然不敢在車上使用手機,不過為了眼睛著想,「換了一台螢幕較大的平板電腦」。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王遜模指出,患者使用智慧型手機時,因近距離注視一小塊螢幕,眼球長時間局限在小範圍內快速轉動,的確會發生眼部震顫、誘發耳朵前庭失衡,造成暫時性的眩暈,只要適時休息、閉目養神或睡覺,就可逐漸好轉,但要是眩暈症狀持續,就應檢查是否還有腦部或神經方面的問題。
眼科醫師梁中玲呼籲,中高齡低頭族引發的眼部問題層出不窮,門診上有不少患者因長時間使用手機,發生頭暈、想吐,更有不少患者提前出現老花症狀,建議低頭族適度使用手機,不超時、不過量,更要慎選使用地點,不在搖晃的車上看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