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我國陸續對菲律賓展開制裁,菲國質疑馬政府是因民調低才藉此轉移焦點。反過來看,轉移焦點的其實是菲律賓,殺人是事實,要調查的是刑事案件,與台灣內政、與馬總統的民調支持度有何關係?
偏偏台灣有人與菲律賓隔海唱和。原先民進黨力挺政府,黨主席蘇貞昌過去幾天均在「炮口對外」,強調會做馬政府後盾。日前卻一改同仇敵愾態度,發布政府執政五年的民意調查,直指馬總統上任以來,有高達七成八民眾感到不滿意,滿意者僅有一成八。
民進黨解釋態度改變的原因,是「為讓政府無後顧之憂,支持馬政府強硬交涉的立場。」但當此時機,是讓政府無後顧之憂,還是讓政府後院著火?是所謂強硬支持,還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民進黨又說:「不論經濟與軍事力量,台灣都遠勝菲律賓,各方面都站得住腳,未料外交部與菲國交涉的表現荒腔走板…。」民進黨進一步指出,有百分之六十二民眾對馬總統剩下的三年任期感到悲觀;其中,有百分之四十九點六認為馬英九未來的表現將「變壞」。
菲律賓總統剛贏得大選,艾奎諾三世聲望正高。加上美國重返亞洲,給菲國更多的支持,讓艾奎諾三世有恃無恐。民進黨又這樣「自曝其短」,菲律賓是不是就可以不理會台灣的抗議,因為馬政府不但支持率低,未來還會更差,會更「荒腔走板」?民進黨到底要不要替漁民討公道?還是要拖垮國民黨,下次執政時再來處理?
有媒體評論:「講真話有時讓人討厭,講讓人不喜歡聽的真話,尤其可能成為眾矢之的。」民進黨此刻講真話,內鬥成分居多,不只是讓人討厭,恐怕要成為眾矢(選民)之的。媒體又稱:「理性不是軟弱,激情不能解決問題,民粹只會壞事。」鼓動民粹,盲目躁進,無法成事;此刻「聲討」政府「無能」,無疑更是理盲而將壞事。
一年前,歐蘭德當選法國總統,民眾對他抱持極大的期望。但是,當今各國政治人物的「折舊速度」偏高。僅僅一年時間,歐蘭德光環便已褪色殆盡,支持度僅剩兩成。法國偏左派的世界報,形容歐蘭德第一年是「糟透的一年」。除了出兵非洲馬利的決定之外,人民對歐蘭德樣樣不滿。
馬利是法國前殖民地,因叛軍內亂,不得不求助法國。歐蘭德決定派兵,沒有人批評他是為了轉移民調低的焦點。台灣又豈能呼應菲國挑撥離間,公布民調?何況台灣與菲律賓的地緣政治複雜,大國環伺,政府必須冷靜、理性作為,不宜盲動,否則豈不應了「激情不能解決問題,民粹只會壞事。」理性不是軟弱,這點要分清楚。
漁船事件的重點應放在指責菲律賓政府,結果卻成批馬運動,這是個脫軌走歪理的政治操作。民進黨不應看到民氣可用而負面操作;而應站在國家主權利益的立場,匡正這種偏移主旨的現象,應知現在不是內鬥時機。
外交談判是一門艱難藝術,讓事情單純化,盡快解決紛爭才是最理性作法。此刻團結最重要,內鬥只會讓外人分化,削弱了我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