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者》(詩集)台灣詩壇出版(綠窗詩草之一)/1951年
圖/應鳳凰
「行吟者」鍾鼎文(一九一四~二○一二)是台灣最長壽的詩人之一,享年九十八歲。
詩人活躍於早年文壇,於一九五○年代與紀弦、覃子豪並稱「詩壇三老」。《行吟者》也是詩集的名字──「我習作新詩二十餘年的第一部處女集」;此書有「于右任的題署,戴杜衡的題記,梁中銘的繪製封面」,初版迄今超過半世紀,或許印量不多,或許名人墨寶,致使水漲船高,舊書肆標價近萬。
全書分上下兩集,依時間,而非內容分集,後寫的排在前面:上集「來台後的作品」,下集「來台前的作品」。集中多為承襲三○年代新月風的寫景詩,前者如〈高雄港的黃昏〉、〈台北橋的夜吟〉、〈淡水河之歌〉,後半如〈蘇州河的歌〉、〈鐘塔〉。戰後台灣文壇傑出詩人輩出,以紀弦、洛夫等人當時提倡的「現代詩」標準來看,此書未免顯得保守而不夠「現代」。
鍾鼎文原名鍾國藩,筆名番草。祖籍安徽舒城,二十歲即保送日本京都帝大留學,曾任國民黨中央陸軍官校教官,總司令參議。抗戰期間,以二十五歲青年任「軍事委員會桂林行營」少將設計委員,《廣西日報》總編輯等職。一九四九年來台後一直是國大代表,歷任國民黨機構要職,家世經歷無不一帆風順。
《行吟者》為「綠窗詩草之一」,一九五六年正中書局出版的《山河詩抄》為「綠窗詩草之二」,仍然是寫景詩。有意思是詩集首頁,醒目印著「舉目有山河之異」。作者用的是《世說新語》王導新亭對泣的典故:「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那是西晉末王室渡江流亡東南,文士悲歎國土破碎或淪亡的名句,用在台灣的背景與時代感覺不大合身。
一九五○年前後,自大陸來台的黨國官員,有新移民、「新遺民」,也有「後殖民」。台灣山河,在行吟者筆下常帶著異國情調,五十年代渡台王室,恐怕「新亭宴飲者」多,對泣者極少呢!感嘆「舉目有山河之異」的,不該是鍾鼎文而是鍾理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