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明年就要上路,目前社會疑慮仍多,連行政院長江宜樺都承認,還有若干細節有調整的空間。
教育部一再宣示,十二年國教準時上路,不會改變;為化解民眾疑慮,教育部也在全省舉辦巡迴座談會,說明政策目標與執行方式。但相關民調顯示成效有限,連行政首長都表示不了解十二年國教。
例如,兒童福利聯盟對弱勢家庭的調查指出,弱勢家庭普遍表示,十二年國教太複雜,他們根本看不懂;內政部長李鴻源也坦承,他也不了解十二年國教的入學方式;而行政院長江宜樺則表示,他家的鄰居也聽不懂。可見不論社經地位高低,社會上有多少人了解十二年國教,相信答案不樂觀。
另一份由台大公共政策中心提出的民調則指出,高達八成左右的北北基家長反對免試入學的超額同分比序、抽籤入學;九成家長贊成公立傳統名校繼續存在。這些意見反映的是,家長們對十二年國教從理念面到執行面,都高度反對或質疑。
令最多人不解的是,十二年國教既是免試入學,為什麼又要舉行會考?會考還分「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這三級會影響學生入學權益嗎?有學者或地方政府還考慮增加分級,以提高學生鑑別度。這些不確定因素,都增加學生與家長的焦慮。更不必說,才結束的試辦會考竟然發生成績統計錯誤的烏龍!
入學方式另一個爭議是,傳統公立明星高中提供免試入學的名額,只占總招生名額的百分之十五,其他百分之八十五仍要看國中成績。明星高中本就是優秀學生搶破頭的對象,如今撥出百分之十五供免試入學,競爭更激烈,同分現象必然提高。而照教育部的規畫,同分者進行比序,從寫作、國文、數學…一直比下去。如果還分不出高下,就抽籤。高中是大學的前哨站,如今竟可能要抽籤入學,學生和家長當然反對。
十二年國教另一個爭議是,應否排富。教育部一再表示,十二國教是如同當年的九年國教,是義務教育,所以不排富。
但教育部沒有考慮的是時空差異。民國五十七年實施九年國教時,當時台灣的經濟社會條件遠不如現在,那時的社會貧富差距不如目前這麼大;五十多年來,台灣的貧富差距高達近六倍。在這種情形下,許多公共政策都把排富列入重大基本考量。教育部自己委託學者進行的研究都指出,如果排富,可以省下六、七十億經費。這筆龐大的經費,足夠改善許多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與弱勢學生的教育條件。
十二年國教已經箭在弦上,不可能叫停,行政院並預計六月定案。但各方面訊息都指出,不了解或反對的民眾仍居多數,主要的疑問在入學方式、精英高中招生、排富與否的重大議題;絕不是江宜樺所說的「細節」而已。
從證所稅、油電雙漲、年金改革到十二年國教,馬政府都暴露了共同的弱點:不是背離民意,就是原本好的政策缺乏說明能力。行政團隊一再犯相同的錯誤,讓民眾感困惑,並失去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