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節,全國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帶領六大工商團體簽署「幸福企業」宣言,號召一千五百八十九家企業加入。這些企業要效法不丹王國的國民幸福指數,讓廣大的勞工感受到幸福的滋味。這是一個有助勞資和諧及社會安定的構想,如能推廣到各中小企業都落實這項美意,必有助於國家品質和國民素質的提升。
不丹王國的人均所得不到七百美元,但是人民都感到快樂美滿,連外來的觀光客到了不丹都會有一種幸福洋溢的感受,好像回到了心靈的故鄉。這就是不丹推廣「國民幸福指數」的成就,現已成為先進國家追求的另一項國民生活指標。正說明了人類不以追求物質上的豐裕為已足,如心靈無法安適,再多的物質享受也不會快樂。
台灣目前面臨還談不上物質的滿足,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數據,我國首季經濟成長率僅百分之一點五四,不只是「悶經濟」,較全年預估值的百分之三點二六腰斬逾半,要進行「保二」大作戰了。如今不只是經濟悶,全國的勞工朋友都會感到悶;國民都處身在大悶鍋中,如何會有幸福感?
經濟成長差,實質薪資漲不了,民間消費冷到不行,更拉低了經濟成長率。國民薪資的二十二K問題並沒有解決,人才外流的問題還是依舊,房價仍居高不下,顯示在國際影響及內需不足的情況下,經濟死氣沉沉,國民痛苦指數自是只增不減。
經濟部長張家祝表示將從投資、出口、整合產業政策等三方面著手解悶;但這些方案只是主觀上預期提振經濟的構想,能不能如預期的達到解悶的目標還有問題。景氣不是經濟部長說了算。以此看來,悶經濟在短期內是無法解決的,國民心中的悶氣自亦無解。
所幸全國工業總會帶頭發起「幸福企業」宣言,要為員工營造友善的職場環境,遵守《勞基法》等相關規定,全面性的照顧消費者,善盡企業責任,落實社會關懷與環境保護等。具體的作法包括足額提撥退休金、建立人性化的休假請假制度、關切員工身心健康、提供員工家庭照顧支援等。這些具體作法對員工比較有切身而實質的幫助,的確是讓員工能感到幸福感的一些要素。
參與這些宣言的企業不乏上市上櫃的公司,如台塑、台泥、金仁寶、聯強、王品等大企業,然而普及面不足,對社會影響性較大的金融業如國泰、富邦、兆豐;電信業如中華電、台哥大、遠傳,高科技業如台積電、鴻海、聯電,及以服務為主的服務業大都沒有投入。這些直接與消費者接觸的行業更應有「幸福企業」的理念,才能讓消費者也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企業以營利為目標無可厚非,但除高收益外,照顧好員工和消費者是基本責任,善盡社會責任才是好企業。
台灣曾經自喻為幸福寶島,但多數民眾未感受到幸福感,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的責任。民眾的幸福感並不全在物質基礎,一杯咖啡、一個微笑、一聲謝謝,就是生活中的小確幸。「企業幸福」只是一個開始,期待更多的企業參與,讓台灣成為一個真正的幸福寶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