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張耶誕卡的復刻版。圖/台北故事館提供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現代人提倡戒菸,但在一九三○至五○年代,兒子十五歲生日時,爸爸會送一張畫了紳士手上叼著菸的生日卡片,祝賀兒子「轉大人」,時空的轉變,讓人愕然。
十三歲開始買卡片的林隆益,收藏有三千多張,橫跨一百多年,文字語言橫跨各國;他對每張收藏的卡片,都能如數家珍。林隆益說:「透過卡片傳達祝福心意,每張卡片都有回憶和畫面,讓大家珍惜用筆書寫的那份感情。」
林隆益表示,他收藏有皮革製的手工卡片、絲製布料的卡片,還有一九○七年以照片製的卡片,甚至在電影《E.T.》流行年代,小朋友收到生日賀卡後可以為E.T.穿衣服,這些都是歷史痕跡。
首張耶誕卡 2元變百萬
「這張一八四三年全家歡聚的卡片,是全世界第一張耶誕賀卡。」林隆益說,那時正逢耶誕節,英國一位博物館館長亨利爵士為籌畫第一場世界博覽會,找畫家畫全家人舉杯的畫作製成賀卡,印了一千零五十張,亨利爵士自己使用五十張,其他以一張一先令(約新台幣二元)價格銷售;現在市面上僅十八張,二○○一年拍出二萬二千五百英磅(約新台幣一百零三萬元)。
林隆益做過數十項不同類別的工作,最後回歸感興趣的行業,成為賀曼賀卡(Hallmark Cards)台灣代理商執行經理。他表示,從第一張耶誕節祝福明信片,到現在的各式卡片,有設計師的創意、文字撰寫者的心意與祝福;打開一張卡片,等於打開一段回憶與故事。
金融海嘯中 卡片繫人脈
「卡片只是一種形式,卡片的賀詞是其靈魂。」因此賀曼賀卡公司每年徵選賀詞,募集素人作家。送卡對象分類精細,除了親朋好友,還有專門寫給新生兒、鄰居、老闆的賀卡。
科技興起後,透過e卡、App、臉書可迅速傳遞圖片表達心情,但曾在通訊公司任職的林隆益不認同,「電子傳輸的圖片,用過可能刪除、遺忘,沒有紙質接觸的細膩感和感情。」他強調,前二年美國遭遇金融海嘯,很多企業面臨危機,讓人驚訝的是卡片業績沒有下滑,美國人反而大量買卡片,和朋友聯絡感情,為找工作奠定人脈基礎。
插畫寫賀詞 有專業人才
林隆益指出,創意需要經營和栽培,以有一百零二年歷史的賀曼賀卡公司為例,全球有超過一萬八千名員工,聘用一組超過一千二百人的設計團隊,包括平面設計師、插畫師、專業編輯人員、專業賀詞撰稿人、攝影師等,才有辦法每年推出超過二萬五千種全新或重新設計的卡片,在一百多個國家以三十多種語言推廣。
林隆益說,透過豐富圖案設計,展現品牌對生活品質與人文關懷的重視;人需要紙和筆傳訊息,賀卡就是最好的載體。
國人模仿多 送卡風氣低
林隆益感概,可惜台灣沒有使用卡片的風氣,本土廠商以模仿為多,市場賣紙張薄、價錢便宜的卡片,缺乏經營計畫,無法引起消費者重視,「賀曼培養人才、重視設計的經營方式,值得台灣廠商參考」。林隆益說,賀曼台灣代理已獲得總公司授權,可以在台灣栽培人才。
林隆益表示,文創市場有許多年輕人將畫作設計成明信片或卡片,分享創意,是很好的做法,期望人們再熱中於送卡片傳溫情,拉近人與人的距離。
小檔案 林隆益
五年級,從事品牌行銷超過十五年,期間九年多從事台灣行動通訊服務與行動數位內容推廣,前一份工作在Adobe台灣分公司負責行動通訊應用軟體與服務推廣,基於對卡片的喜愛與認同,二年多前加入Hallmark台灣總代理懷真祝福有限公司,負責Hallmark品牌在台灣的經營與推廣。
十三歲買了第一張Hallmark卡片後,往後三十多年增加卡片收藏,目前有三千多張卡片收藏。除了卡片外還收藏老相機與配件、手表、日本茶碗、咖啡杯等。
這次透過服務的公司與台北故事館合作,分享收藏的部分卡片,期待更多人運用「卡片」這個需要親筆書寫的載體,將心裡的話和關懷與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