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琰綜合外電報導】近年來緬甸政府大力修復古蹟,但國際專家不領情,認為反而是在破壞文化遺產。
緬甸是知名的「百萬塔之國」,境內大大小小的佛塔難以計數,因此可說緬甸之美在佛塔,而佛塔之最在蒲甘(Pagan)。距離首都仰光西北五百五十公里的蒲甘,是緬甸第一個王朝—蒲甘王朝的首都,有「塔林」之稱,至今仍有三千多個中世紀的佛塔,浦甘的佛塔之美可媲美柬埔寨吳哥窟。
緬甸軍政府自十年前斥資修繕破舊、損毀的寶塔,立意雖好,但由於技術不良,所僱用的工人沒有修復古物的訓練,只是依古塔的地基、磚頭,用水泥塗塗抹抹,「修復好」一千八百座古塔,但在外國建築學家、考古學家眼中,卻是「慘不忍睹」。
在十一至十三世紀之間,蒲甘王朝經濟富裕,軍事強盛,統治者透過興建佛塔取信於民。每一任國王都興建佛塔,造成蒲甘曾擁有四千座佛塔的盛況。史上記載蒲甘佛塔的「四最」,都是在蒲甘王朝四代皇時期完成。
最多民眾瞻仰禮拜的是「瑞西貢佛塔」(Shwe ZiGon),興建於西元一○八四至一一三○年,供奉、珍藏佛骨。
最美麗佛塔是「阿南達」(Ananda),由第二代江西達皇帝興建,他在綜合九位喜馬拉雅山高僧大德意見後建成,造型獨特,塔內兩尊柚木雕刻的大佛最著名。
另最高的佛塔「達比紐」(That Byin Nyu),塔高近六十公尺;體積最大的佛塔是「達瑪楊基」(Dhammayan Gyi)佛塔。
緬甸在一九九四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但蒲甘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未能通過的主因,是一些佛塔的修復違背了「修舊如舊」原則,破壞遺產的整體形象。
西方古建築學家對蒲甘古遺址中一些佛塔的重建深感不滿,尤其是緬甸旅遊部門在蒲甘建造一座十六層高的觀光塔,更是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和古文化遺址保護主義者的批評、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