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們,誰不想博一個賢慧的美名?端看臉書上不時張貼的各式手作餐食圖片便知,遠照全覽、近拍特寫,謙辭中暗藏自得,擺明要吹擂一番,就算擺盤欠佳、光線不優,總能換來幾行諸如「太賢慧啦」、「怎沒告訴我」、「下次去你家搭伙」等回應。這儼然成了種時尚,現代女性除要拚面子外場,回家怎能不才德兼備,洗手做羹湯?
我一樣虛榮。大二時,一縷主婦魂曾如火焰嗶剝燒,暑假裡買來食譜模具,用家裡那台長未盈尺的小烤箱做餅乾、烤蛋糕;颱風過境菜價暴漲,仍不手軟買來昂貴番茄搗醬製麵趕時髦。假期過完,興沖沖扛起一袋瑪芬回到學校和社團友人分享,但其實成品癟塌、紙模還比蛋糕高。現在想起,真是少女輕狂,傻氣又天真。
但去夏成主婦,一切便不同,少了扮家家酒偶一為之的興味,煮食變成生活,是天天都得端上檯面見人的家常了。沒真的舉過炒鍋,開始還得先認識廚房。我買來《料理圖鑑》,它像本字典,鉅細靡遺介紹各種主婦ABC——原來蔬菜湯渣的主要成分是鉀,所以得撈起;確認油溫可以丟個麵衣或插根長筷,觀察麵衣的浮沉及筷尖冒出的油泡量;切斷纖維的方向與洋蔥的甜味有關;讀到蛤蠣章節,我心一驚,不知道蛤蠣浸水吐完沙後,還得搓洗外殼把汙垢除去。而寫出赫赫有名《廚藝之鑰》的作者哈洛德‧馬基(Harold McGee),竟能將烹飪一事細究至食材及分子層次,為了解開廚房的祕密,其人還攻讀過物理及英國文學學位呢。
讀過書,我心生敬意,開始相信,料理不止是藝術,還是科學。於是做中學,每煮一頓飯,除了基本款的幾樣清炒食蔬外,總要特別準備一道主菜,得多花點時間工夫的,作為當餐靈魂核心。但這些菜色變化哪裡來?此時發覺網路真好用,單尋一道菜式,就有諸多版本可供交相比對、互為參照,仿若一部石頭記,除去程乙,又還有甲戌、已卯、庚辰本等等,直教人眼花撩亂——這家放巴西里葉,那家灑九層塔;這道有辣,那道無椒。就像也曾困擾我的調味料分量:一大匙、三小匙、半杯、一碗……到底怎樣才正統?後來有資深媽媽告訴我,實際上陣憑靠直覺,丟多丟少各人隨喜就好,反正是自己的舌頭。
按照這些素未謀面的主婦們所持菜譜,數個月來,我做過酥炸雞排、牛肉麵、麻婆豆腐、爆牛肉、海帶滷蛋肉、泡菜煎餅、番茄炒蛋、馬鈴薯燉肉……它們有些一次就有模有樣,有些則需事後檢討。為了替一路走來做個紀錄,我還替它們拍照存證。嘿,看看那些照片檔裡的海鮮燉飯、苦瓜鹹蛋、青椒牛肉……唉唉,再這麼數算下去沒完沒了,又像個嘴上美食家要開始天花亂墜,噫!那麼就此打住,不說不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