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心切的父母,總希望孩子的成長一路順遂,直達成功目標,不願意也不忍心看到兒女失敗。但專家說,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兒女在父母保護下,沒有面對失敗的能力,有一天連踢到一顆小石子,都會讓孩子一蹶不振,甚至選擇自殺、自殘。
其實,人生總有無法預期的小石子滾落,失敗為成功的墊腳石,讓孩子趁早學習「失敗」,擁有失敗的經驗,才能夠更清楚了解本身的缺失與不足,能加以改進便更接近成功,增強復原的力量,使日後踏上成功階梯的腳步更穩健!
如何教育孩子把「失敗」當朋友,而非敵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總執行長趙翠慧建議遇有挫敗時,用「停、看、聽」的智慧,找到成功的方向:
停:面臨問題,停下腳步沉澱混亂的思緒,唯有清明的思緒,才能解決問題徵結。
看:看一看周遭的環境、人、事、物,唯有放開眼界,才會看到新的成功契機。
聽:聽一聽旁人的意見,唯有不局限於自我觀點,才能跳脫自我設限的狹隘中。
心理輔導專家林萃芬老師說,父母們不妨從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的AQ(挫折忍受力指數),其重點是:
一、欣賞孩子已經夠好的地方,別永遠看到孩子哪裡不夠好。超出孩子能力的要求,會加深孩子的挫折感,對自我喪失信心,而淪為自暴自棄。
二、不要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鼓勵孩子多去嘗試,從中學習經驗。失敗的經驗,幫助自己發掘不足之處,加以改進;成功的經驗,增加自我信心,克服害怕的心理。
現代父母對兒女的過度呵護,讓孩子失去成長的機會。小娃娃從跌倒中,一步步學會走路;成長中的孩子也會從失敗中,一次次邁進成功;只要過程中,父母陪伴、關心、鼓勵、引導,失敗就是推砌成功的堅硬基石!
〈更多關心孩子成長的內容,請鎖定周一至周四晚間九點,人間衛視「 2100 教育開講」,關心咱的孩子,大家作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