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告訴你多少次了,不要……」趁著假日到大賣場買東西,耳邊傳來了一陣尖銳的斥責聲,我的眼光朝聲音的方向看去,看到一位媽媽正在喝斥她調皮的兒子。媽媽罵完以後,繼續她的購物,而那個被罵的小孩則繼續把貨架上的每樣東西,都拿到手中把玩一會兒再放回去。
似的情形總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很多父母都感慨孩子不聽話,不管怎麼對孩子說理、恐嚇甚至鼓勵,能想到的方法都用盡了,孩子不聽話就是不聽話。到底要怎麼教導孩子呢?
其實,如果父母要改變孩子的行為,就必須有所行動,光放話是沒有用的!
所謂的「行動」,並非是體罰孩子,而是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做出適當的回應。例如,當孩子把大賣場當成是遊樂場或是探索樂園時,父母不應只是一邊喝斥孩子,一邊繼續購物,而是應該牽起孩子的手,派給孩子將您要的物品放進購物車裡的工作,好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
如果您在進入商場前已經告訴孩子,只要他亂拿東西,或在貨架間奔跑,就不讓他待在商場裡的話,這時就應該立刻帶著孩子離開,以堅定的行動讓孩子明白什麼事情該做、什麼樣的行動又是不被允許的。
語言絕對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但通常是父母最常使用,卻也是最沒有效率的管道。某些情況下,您只要說一次,而當孩子再犯時,您就停下手邊的事,沉默的看著孩子,孩子就會停止他不當的行為。
有時候,則需要讓孩子自行負責後果。例如,孩子一邊吃飯一邊敲打餐具,您可以先告訴孩子:這是沒有禮貌的行為;過一會兒,孩子又開始敲打餐具時,您就要放下碗筷,嚴肅、認真、安靜的看著孩子,不需要說第二次,孩子就知道該怎麼辦了。
又例如孩子吃頓飯總要一兩個鐘頭,您可以先規定孩子要在三十分鐘內吃完飯,如果沒吃完,那麼餐點就會被收走,而且到下一餐飯之前也沒有點心吃。當孩子又邊吃邊玩時,您只要提醒孩子一次,然後就讓孩子自己選擇是要乖乖吃飯還是要餓肚子了。
當孩子做出令人感到不悅的行為時,憤怒的言語通常只是表達了父母的情緒,並不會產生教育的功效。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而不是不停的使用「不要」、「停止」、「快一點」……等只傳遞情緒的言語。
我們常說,對孩子說話一定要算話。不管是鼓勵或是懲罰,支票既已開出就一定要兌現。通常只要幾次,孩子就能學會要遵守規矩。相反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告訴孩子「不可以……」或是「如果你再……,我就……」卻始終不付諸行動,孩子自然不會把您的話當成一回事,當然就怎麼說都沒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