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

王本心 |2013.04.11
1665觀看次
字級

當除夕夜的腳步愈來愈近,令人期盼的年夜飯也即將揭幕。

年夜,即是除夕夜,傳統上又稱為「圍爐」,是個一家大小團圓的日子,其主旨無非是祈求一家團圓、吉祥與歡喜。過去的人們一直視中秋、除夕為中國習俗上團圓的重要節慶,其中又以除夕「圍爐」為最,其亦在「飲食文化」中占舉足輕重的位置。

團圓圍爐,有句俗諺如此形容道:「勤儉五月節,富貴乜九夜。」五月節即端午節,乜九夜是當地人對年夜的習稱。意思是說,端午節的節慶開支能省則省,而年夜飯無論如何都得辦得像個樣子。在這傳統又富人情味的節日裡,在渴望團聚的氛圍與思鄉情感的感染下,好比無聲的號令,不管相隔多遠,年年總是驅使著羈旅異地的遊子,尋著炊煙裊裊的家鄉味,克盡一切困難都渴望趕回家吃上一頓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的年夜飯。

圍爐,除了一家子團聚的天倫之樂外,無可置疑的,那豐盛得叫人無處下箸的團圓飯,正是這寒冷的年夜裡斷然不可或缺的靈魂角色。

從耗時費工的佛跳牆,到簡易家常的紅燒蹄膀,只要是你想得出名號的佳餚,都是圍爐桌上的招牌料理。

令人很難想像,中國人竟然能從那樣純粹團聚的節慶中,徐徐地醞釀出精緻豐富的飲食品味,這般綿延五千多年歷史的飲食文化,深深地根植在每個人的血脈裡,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子孫,迭迭不絕。

位於蘭陽平原父親的故鄉,這個家裡人人都是愛嘗美食的饕客,也愛親自下廚料理一手,成就了自家食譜獨一無二的本色。

這樣複雜多變的食譜可回溯至父執輩早年物資困頓的成長歲月,每道菜餚皆沿襲祖父母胼手胝足、克勤克儉打拚的精神,嘗來津津有味。我想這大概是一個人出於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環境下,特別有方法對食物產生創意,亦特別對烹調美食情有獨鍾。以至於我們家的年夜飯,經常是大夥競相舞鍋弄鏟大顯廚藝的時刻,那是代代相傳至今各展風采的團圓盛況。

平時三菜一湯可以應付的餐食,在此刻,立即搖身一變,成為八菜二湯的大場面,每每看到桌面上如此豪邁的「團圓飯」,都覺得簡直跟廟會吃拜拜的排場沒兩樣,真叫人看得目不暇給。

直至現今,我們這群孩子,儘管長年離鄉工作、求學,但仍對這般盛大場面的「團圓」記憶猶新,歷歷如繪,無論是伯母的滷雞腿、伯父的紅糟肉排還是奶奶的閩南糟鵝,都令孩子們念茲在茲,難以忘懷。

我總記得,奶奶和伯母永遠會為我們挑選最新鮮的現流魚蝦、上好的黑毛豬肉、甜嫩多汁的高山蔬果……只要一說起我們家的團圓飯,那可是尋常百姓的餐桌上,卻有著王謝堂前的山珍海味,那才真真是「園蔬喻珍饈」哪!讓我這個嘴尖又愛吃的孩子全然沒有絲毫挑嘴的餘地。

或許,當親人倚門望穿秋水地等候遊子的消息時,特別是做母親的,尤其會將滿滿含蓄的思念,殷勤地化作一盤盤令人食指大動的美食,寄託對孩子的關懷;而遠遊歸來的孩子,也盼望從滿桌熟悉的料理中,獲得慰藉一解思鄉之愁。

對於情感含蓄的我們而言,食物似乎是最能溝通情感的方式,熟悉的家常料理,不僅安慰了企盼孩子歸來的母親,同時也安慰了羈旅異鄉的孩子。

返家團圓,我倒不是為了貪饞,反而多少有點彌補自己曠時未能常侍親人左右的遺憾吧!

以往的年節,總是由奶奶和伯母掌勢廚房忙碌著,如今,已改為年輕孩子們一逞手藝的天下了。

小小的一方廚房,迎來我們這群遠遊回鄉的孩子,各自以最拿手的好菜為今夜的菜色增添光彩——這是我們長居他鄉所自成一格的飲食喜好,無師自通,卻也有模有樣。

堂哥堂姐們各個都是美食家,自己烹調,愛嘗美味,他們和他們的母親,也就是我的伯母,料理的個性大不相同。

堂哥堂姐走的是精緻清雅的輕食路線;伯母卻是承自奶奶海派奢華的風格。他們能將蔥花豬肚排成國宴,而我的伯母卻非得弄出燒肉、糟鵝才能上桌待客。

在繁忙的廚房裡,我也跟著堂姐學習她調理一些正宗年菜的功夫,她是大廚負責動口,我是二廚負責操刀,利用大量新鮮的材料,製出一種只有過年過節才享用得上的美味。一盤肥美的螃蟹,淋上特調的薑醋醬汁,就是一道令人垂涎三尺的人間美味。

約莫六點一刻,叫人引頸期盼的圍爐飯正式開桌了。

一道又一道熱騰騰的新鮮食餚從廚房給送了出來,有具港式風味的紅燒鱸魚和薑醋螃蟹,日式口味的入口即化的鮮嫩生魚片,西餐口感的青木瓜絲涼拌蝦仁和濃郁的奶油蔥花爆蝦,還有傳統風味的水蒸雞肉、紅糟豬肋排及大白菜滷,肉質極富彈性。當然少不了象徵「圍爐」意義的火鍋料理。

圍爐當晚,通常要比平時提早一兩個鐘頭開飯。此刻,是全家人年夜的聚餐,在過去習俗中,眾人團團圍坐在放有木炭爐的圓桌邊一起用餐,故稱「圍爐」。

到了今天則改用具相同意義功能的火鍋替代,與木炭爐有異曲同工之妙。閩南還有個習慣,若是哪個親人因故無法即刻回家團圓,家人還會替他留個空位放上他的衣物和一副碗筷,圖個團圓吉利的好兆頭。

此外,除夕夜時候,傳統居家紅燭高燒,菜餚擺滿一整桌,再盛上一碗尖的像金字塔一樣的米飯,稱之「留春飯」或「隔年飯」,擺放在廳堂的神龕前或灶台上;飯尖上插上一朵梅花狀的剪紙花,叫「飯春花」,閩南話的「春」與「剩」字的讀音同聲相諧,寓意「年年有餘」、「五榖豐收」。

最後點燃香燭,在列祖列宗牌位前跪拜致意,表達不忘根本,這才是「圍爐」開席。(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