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首,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在佛面前發大誓願的這些菩薩,是很稀奇、少有的。世尊!想要弘揚《妙法蓮華經》的大菩薩,將來在充滿罪惡的末法時代,怎麼樣才能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呢?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假如有發心的大菩薩,在罪惡的濁世中,想要講說這部《妙法蓮華經》,應該安住四種法,亦即四安樂行。
四安樂行,一般通指身、口、意、誓願的安樂行,又可稱為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慈悲行。南朝.梁光宅法雲和尚對此四行解釋:「四安樂者,第一以智慧為體,第二以說法為體,第三以離過為體,第四以慈悲心為行體。」所以,四安樂行,又名:一空慧行,二說法行,三離過行,四慈悲行。
(一)身安樂行——菩薩行處
這四種法,第一是「安住菩薩行處」,即居住在菩薩所修行的地方。經文說: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怎樣才可以稱做菩薩摩訶薩所修行之處呢?修忍辱行、行菩薩道的大菩薩,必須要柔和善順,而且不卒暴,心也不會驚慌;在一切法上,沒有執著「修行」的念頭。而且觀一切諸法都是空無自性的「實相」,也不作「不分別」之見,這就是菩薩摩訶薩「身安樂行」,身所行之處。
「柔和善順」:一自柔伏其心,二柔伏眾生。和者,修六和敬、持戒、修禪智及證解脫法;善順者,善知眾生根性,隨順調伏。
「不卒暴」:學佛法時,不急促求取證,外行威儀也是如此。
「心不驚」者:善聲、惡聲乃至霹靂、諸惡境界及善色像,耳聞、眼見心皆不動,解空法故,故言不驚。
「復於法無所行」:於一切煩惱法上,畢竟空故無心無處;復於禪定解脫法中,無智、無心亦無所行。
「觀諸法如實相」: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緣,皆真如實性,無本末、無生滅、無煩惱、無解脫。
「亦不行,不分別」:生死、涅槃,無一無異;凡夫及佛,無二法界,故不可分別。
以上是佛陀對菩薩行處,指出的六點:1.住忍辱地,2.柔和善順而不卒暴,3.心亦不驚,4.於法無所行,5.觀諸法如實相,6.不行不分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