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有鑒於C型肝炎對台灣肝病防治的挑戰與日俱增,治療藥物有限,病情惡化而換肝,恢復較不理想,台大醫院參與跨國研究,最快三到五年將有新藥問世,可望改善。
高雄長庚醫院院長陳肇隆指出,C肝病患換「新肝」後,超過七成容易染上C肝病毒,移植後五年內有二到三成會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衰竭,面臨再度換肝。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高嘉宏解釋,治療C肝的藥物只有干擾素和雷巴威林,C肝病人在換肝前不適用,剛換肝時也無法使用,使用干擾素會增加器官的排斥率,需待換肝半年後,才能開始抗C肝療程。
高嘉宏說,由於換肝前未能有效抑制C肝病毒複製,患者得來不易的新肝,最後都會再度染上C肝病毒。隨著C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的病情惡化,導致換肝長期存活率打折扣。
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資料,台灣約有三十萬個C肝病毒帶原者,集中在雲、嘉、南、高地區及離島澎湖,以換肝案例最大的高雄長庚而言,院方C肝病人已占成人換肝病例三成以上,高於北部醫院。
B肝雖然是台灣人罹患肝病的主因,隨著新生兒全面接種疫苗、肝病篩檢及使用抗病毒藥物,B肝造成的肝病死亡率下降,換肝的需求預期下降。相形下,C肝對肝病防治的影響日益重要。
高嘉宏說,B肝患者只能用服藥「控制」,一吃好幾年;相較之下,C肝可以「治癒」,問題是藥物會挑病人使用,情況太差的C肝病人不適用,且藥物種類有限,注射劑型不若口服方便,極度疲倦、心情抑鬱、宛如重感冒的副作用又令病患打退堂鼓。
對於C肝治療陷入瓶頸的局面,高嘉宏說,台大醫院參與新藥研發的跨國研究,預測未來三到五年,將有抗C肝病毒的小分子藥物口服劑型問世,只是新藥非常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