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到同事談起她的一位朋友最近懷孕了,原本以為這個期待已久的孩子會讓她的生活及心情有很好的轉變,但同事和她深談之後,發現她過得並不順心,原因不在於肚子裡的孩子,而是已經就讀中班的大兒子。
她的大兒子從小就很沒有安全感,不論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只要大人沒有在身邊陪伴,孩子就會極度恐慌,哭著要找爸爸媽媽。父母以為孩子大一點就會比較好,但沒想到情況不如預期,孩子上了一學期的幼稚園就吵著不去上學了,寧願和奶奶待在家裡。
最近孩子聽到母親懷孕的消息,更加深他的不安全感,經常會問:「媽媽,妳肚子裡的寶寶出生後,妳還會幫我洗澡嗎?陪我玩嗎?……」每天,大兒子經常會緊緊抱著媽媽,追問她這些問題,有時還會哭著說:「我不要小妹妹,我只要爸爸媽媽就好。」
她細細回想孩子從出生到現在一路的成長過程,或許是因為接連換了幾個保母,讓他的生活場景及人物一再地變換,加上父母的工作都很忙,幾乎沒有時間陪孩子,所以現在他才會這麼沒有安全感。
現在,她除了要好好看顧肚子裡的孩子,還要多費一分心思去安撫大兒子的情緒。她開始後悔當初沒有花時間審慎評估保母的教養方式,才會讓孩子接連換了幾個保母,造成後續無法彌補的遺憾。
父母在迎接孩子到來之前,除了要做好生活上的各項準備之外,更要審慎挑選一位能長久照顧孩子的人。如果必須請保母來看顧孩子,也需要花些時間去選擇一位真正適合孩子的保母。
因為,安定的生活環境及固定的生活作息,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管道。如果在孩子學習和這個新環境相處的時候,就頻頻更換環境,不僅會讓孩子難以適應新環境,更嚴重的是,會讓孩子對所屬的環境產生恐懼感,進而對各項人事物產生不信任感。
孩子一旦沒有安全感,對他的生活及各方面都會產生很大的阻礙,他無法一個人愉快地遊戲、無法專注地學習。因為他對周遭的環境有著極為強烈的不信任感,做任何事情心裡都藏著一分擔憂,有了這層心理負擔,孩子的生活就無法順心快樂。
要重新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父母必須花費更多的耐心和時間陪伴孩子,並且要讓他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以及固定的生活作息,當生活中有些特別活動要進行時,例如全家要出遊或有客人來家裡,盡可能讓孩子事先知道,讓他對生活中的活動及安排都能事先知道,進而預先做好心理準備,以避免因為不了解現況而心生恐慌!
「安全感」是每個人生命中極為重要的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中談到,人類第一個需求是「身體需求」,第二個重要的需求即為「安全需求」,可見它影響一個人的生命發展有多深遠!父母應該格外重視孩子這項需求,並為孩子預備一個穩定及充滿愛的環境,讓他的身心都能在安全及愉悅的環境中快樂成長!
心情小語:在準備迎接孩子出生之前,就要為孩子事先準備好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能享有固定的生活作息,進而建立穩定的安全感。